高速公路主线瓶颈区可变限控制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速公路限速理论分析 | 第21-35页 |
2.1 高速公路限速理论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1 高速公路限速分类 | 第21-23页 |
2.1.2 车速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 第23-25页 |
2.1.3 车速与运行效率的关系 | 第25-26页 |
2.1.4 国内外限速标准 | 第26-28页 |
2.2 交通瓶颈类型及特点 | 第28-32页 |
2.2.1 交通瓶颈类型 | 第28-29页 |
2.2.2 施工区和事故路段瓶颈交通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2.2.3 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检测方法 | 第30-32页 |
2.3 瓶颈路段可变限速控制理论 | 第32-34页 |
2.3.1 可变限速控制系统 | 第32-33页 |
2.3.2 可变限速控制必要性分析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高速公路主线瓶颈区可变限速控制模型建立 | 第35-51页 |
3.1 交通流模型的选择 | 第35-37页 |
3.2 基于METANET模型的可变限速建模 | 第37-45页 |
3.2.1 基本路段METANET交通流模型 | 第37-39页 |
3.2.2 入口匝道模型 | 第39-40页 |
3.2.3 基本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40-42页 |
3.2.4 可变限速控制模型 | 第42-45页 |
3.3 模型的参数标定 | 第45-50页 |
3.3.1 参数标定与验证方法 | 第45-47页 |
3.3.2 参数标定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主线瓶颈区可变限速控制策略及仿真评价 | 第51-63页 |
4.1 可变限速控制基本原则和流程 | 第51-52页 |
4.2 可变限速控制策略方法 | 第52-55页 |
4.2.1 模型预测控制 | 第52-54页 |
4.2.2 限速控制方法 | 第54-55页 |
4.3 最优控制模型 | 第55-58页 |
4.3.1 最优控制目标函数 | 第55-56页 |
4.3.2 变量约束条件 | 第56-58页 |
4.4 仿真评价 | 第58-62页 |
4.4.1 仿真数据输入 | 第58-59页 |
4.4.2 仿真参数设置 | 第59-60页 |
4.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主线瓶颈区上游分级限速控制 | 第63-78页 |
5.1 分级限速作用原理 | 第63-66页 |
5.2 分级限速实验方案 | 第66-71页 |
5.2.1 实验数据及路网选取 | 第66页 |
5.2.2 基本仿真方案的确定 | 第66-67页 |
5.2.3 车速降幅安全评价指标 | 第67-68页 |
5.2.4 车速降幅仿真分析 | 第68-70页 |
5.2.5 分级限速控制方法 | 第70-71页 |
5.3 分级限速标志设置方法 | 第71-76页 |
5.3.1 限速标志设置原则 | 第71-72页 |
5.3.2 限速标志前置和后置距离计算 | 第72-74页 |
5.3.3 分级限速标志设置方法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1. 结论 | 第78-79页 |
2.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87页 |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