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一)国内旅游服务礼仪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二)国外旅游服务礼仪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三)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二)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 (一)研究难点 | 第17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建构主义理论基本思想 | 第18-23页 |
|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18-20页 |
| (一)知识的不确定性 | 第18页 |
| (二)学习的建构性 | 第18-19页 |
| (三)学习者的主动性 | 第19-20页 |
| (四)教学的互动性 | 第20页 |
| 二、建构主义教学主张 | 第20-21页 |
| (一)创建一个“学习社区” | 第20-21页 |
| (二)教学需在情境中进行 | 第21页 |
| (三)教师需帮助学生思考 | 第21页 |
| (四)建构效果评价需随时评价 | 第21页 |
| 三、建构主义教学研究的几个前提 | 第21-23页 |
| (一)基于课堂但不拘泥于课堂 | 第21-22页 |
| (二)教师是教学的具体设计者 | 第22页 |
| (三)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建构主义与旅游服务礼仪教学间的关系研究 | 第23-28页 |
| 一、建构主义学习隐喻的科学性 | 第23-24页 |
| 二、旅游服务礼仪教学的特殊性 | 第24-27页 |
| (一)课程要求的特殊性 | 第24页 |
| (二)课程内容的特殊性 | 第24-26页 |
| (三)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 第26页 |
| (四)评价手段的特殊性 | 第26-27页 |
| 三、建构主义与旅游服务礼仪教学间的适应关系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建构主义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中运用状况调查研究 | 第28-41页 |
| 一、问卷调查 | 第28-36页 |
| (一)问卷调查的对象与抽样 | 第28页 |
|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8-30页 |
|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30-36页 |
| 二、访谈 | 第36-39页 |
| (一)访谈的对象与抽样 | 第36-37页 |
| (二)访谈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 第37页 |
| (三)谈话内容整理与分析 | 第37-39页 |
| 三、建构主义在旅游服务礼仪教学中运用现状分析 | 第39-41页 |
| (一)对建构主义认识不足 | 第39-40页 |
| (二)配套设施不够完备 | 第40页 |
| (三)课堂节奏难以把控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建构主义在旅游服务礼仪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 | 第41-45页 |
| 一、建构主义在旅游服务礼仪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第41-42页 |
| (一)从磨合到融合,循序渐进原则 | 第41页 |
| (二)从解构到建构,由表及里原则 | 第41页 |
| (三)从率性到理性,知行合一原则 | 第41-42页 |
| 二、建构主义在旅游服务礼仪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42-45页 |
| (一)师生角色定位 | 第42页 |
| (二)教学内容选择 | 第42页 |
| (三)教学方法运用 | 第42-44页 |
| (四)评价方式变革 | 第44-45页 |
| 第六章 建构主义在旅游服务礼仪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展示 | 第45-51页 |
| 一、案例背景 | 第45页 |
| 二、学习目标 | 第45页 |
| 三、案例实施过程 | 第45-49页 |
| (一)实施时间 | 第45页 |
| (二)实施地点 | 第45-46页 |
| (三)实施方法 | 第46-47页 |
| (四)实施过程 | 第47-49页 |
| 四、案例总结与反思 | 第49-51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51-52页 |
| 一、研究总结 | 第51页 |
| 二、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55-57页 |
| 附录2 访谈记录 | 第57-63页 |
| 附录3 调查问卷开放题描述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