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8-37页 |
1 凝乳酶研究进展 | 第18-32页 |
1.1 凝乳酶的开发现状 | 第18页 |
1.2 凝乳酶来源及性质 | 第18-26页 |
1.2.1 动物源凝乳酶 | 第18-20页 |
1.2.2 基因工程凝乳酶 | 第20-22页 |
1.2.3 微生物源凝乳酶 | 第22-24页 |
1.2.4 植物源凝乳酶 | 第24-26页 |
1.3 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1.3.1 凝乳活力的分析方法 | 第26页 |
1.3.2 凝乳酶提取物的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1.3.3 凝固行为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1.4 酶蛋白水解作用对奶酪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 第28-32页 |
2 枯草芽孢杆菌 | 第32-34页 |
2.1 枯草芽孢杆菌的特性 | 第32页 |
2.2 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现状 | 第32-33页 |
2.2.1 酶制剂生产 | 第32-33页 |
2.2.2 生物杀虫剂生产 | 第33页 |
2.2.3 嘌呤核酸生产 | 第33页 |
2.2.4 维生素生产 | 第33页 |
2.3 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研究 | 第33-34页 |
3 牦牛乳相关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4 课题的提出 | 第35-37页 |
第二部分 Bacillus subtilis YB-3的凝乳酶产量优化 | 第37-59页 |
1 材料 | 第37-38页 |
1.1 菌株 | 第37页 |
1.2 培养基 | 第37-38页 |
1.2.1 液体培养基 | 第37-38页 |
1.2.2 固体培养基 | 第38页 |
1.3 仪器 | 第38页 |
1.4 试剂 | 第38页 |
2 方法 | 第38-45页 |
2.1 菌株紫外诱变 | 第38-40页 |
2.1.1 菌种保藏 | 第38页 |
2.1.2 出发菌株的培养 | 第38页 |
2.1.3 出发菌株Bacillus subtilis QL-2单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38-39页 |
2.1.4 菌体的紫外诱变 | 第39页 |
2.1.5 诱变菌种的传代稳定性实验 | 第39-40页 |
2.1.5.1 菌株诱变过程中的传代稳定性实验 | 第39页 |
2.1.5.2 凝乳酶高产菌株Bacillus subtilis YB-3的传代稳定性实验 | 第39-40页 |
2.2 Bacillus subtilis YB-3的摇瓶发酵参数优化 | 第40-43页 |
2.2.1 单因素发酵优化 | 第40-41页 |
2.2.1.1 温度 | 第40页 |
2.2.1.2 初始pH | 第40页 |
2.2.1.3 转速 | 第40页 |
2.2.1.4 接种量 | 第40页 |
2.2.1.5 碳源 | 第40页 |
2.2.1.6 氮源 | 第40-41页 |
2.2.1.7 磷源 | 第41页 |
2.2.1.8 金属离子 | 第41页 |
2.2.2 显著影响营养因子的筛选试验 | 第41页 |
2.2.3 响应曲面优化凝乳酶产量 | 第41-42页 |
2.2.4 最优发酵模型的摇瓶发酵验证 | 第42页 |
2.2.5 最优发酵模型的发酵罐发酵验证 | 第42-43页 |
2.3 培养基pH对Bacillus subtilis YB-3凝乳酶YS-1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1 引物设计 | 第43-44页 |
2.3.2 发酵培养和处理 | 第44页 |
2.3.3 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44页 |
2.3.4 RT-PCR检测 | 第44页 |
2.4 Bacillus subtilis YB-3菌株产酶发酵罐优化 | 第44-45页 |
2.5 酶活力的测定 | 第4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5-55页 |
3.1 菌株诱变 | 第45-46页 |
3.2 Bacillus subtilis YB-3的摇瓶发酵参数优化 | 第46-52页 |
3.2.1 单因素发酵优化 | 第46-47页 |
3.2.1.1 发酵参数的单因素优化 | 第46-47页 |
3.2.1.2 营养物质的单因素优化 | 第47页 |
3.2.2 显著影响因子筛选试验 | 第47-49页 |
3.2.3 响应曲面优化凝乳酶产量 | 第49页 |
3.2.4 最优发酵模型的摇瓶发酵和发酵罐验证 | 第49-52页 |
3.3 培养基pH对Bacillus subtilis YB-3凝乳酶YS-1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1 RNA提取及引物验证 | 第52页 |
3.3.2 RT-PCR | 第52-53页 |
3.4 Bacillus subtilis YB-3产凝乳酶的发酵罐优化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59页 |
第三部分 凝乳酶YS-1分离纯化及基因和蛋白序列的测定 | 第59-73页 |
1 材料 | 第59-60页 |
1.1 菌株 | 第59页 |
1.2 培养基 | 第59页 |
1.3 仪器 | 第59-60页 |
1.4 试剂 | 第60页 |
2 方法 | 第60-62页 |
2.1 凝乳酶YS-1分离纯化 | 第60-61页 |
2.1.1 凝乳酶YS-1的发酵生产 | 第60页 |
2.1.2 发酵液的乙醇分级沉淀 | 第60页 |
2.1.2.1 发酵液分级沉淀的最适乙醇浓度确定 | 第60页 |
2.1.2.2 发酵液的乙醇分级沉淀 | 第60页 |
2.1.3 凝乳酶YS-1的分子筛层析纯化 | 第60-61页 |
2.1.4 凝乳酶YS-1的凝胶酶谱检测 | 第61页 |
2.2 凝乳酶YS-1的肽指纹图谱测序 | 第61-62页 |
2.3 凝乳酶YS-1的基因克隆与测序 | 第62页 |
2.4 凝乳酶YS-1与枯草芽孢杆菌金属蛋白酶凝乳活性的比较 | 第6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2-70页 |
3.1 凝乳酶YS-1分离纯化 | 第62-64页 |
3.1.1 发酵液的乙醇分级沉淀 | 第62-64页 |
3.1.1.1 发酵液分级沉淀的最适乙醇浓度确定 | 第62-63页 |
3.1.1.2 发酵液的乙醇分级沉淀 | 第63-64页 |
3.1.2 凝乳酶YS-1的分子筛层析纯化 | 第64页 |
3.1.3 凝乳酶YS-1的凝胶酶谱检测 | 第64页 |
3.2 凝乳酶YS-1的质谱测序 | 第64-66页 |
3.3 凝乳酶YS-1的基因克隆与测序 | 第66-69页 |
3.4 凝乳酶YS-1与枯草芽孢杆菌金属蛋白酶凝乳活性的比较 | 第69-70页 |
4 讨论 | 第70-73页 |
第四部分 凝乳酶YS-1酶学特性 | 第73-82页 |
1 材料 | 第73-74页 |
1.1 菌株 | 第73页 |
1.2 培养基 | 第73页 |
1.3 仪器 | 第73页 |
1.4 试剂 | 第73-74页 |
2 方法 | 第74-75页 |
2.1 凝乳酶YS-1最优凝乳条件研究 | 第74页 |
2.1.1 凝乳酶YS-1的最适凝乳温度 | 第74页 |
2.1.2 凝乳酶YS-1的最适凝乳pH | 第74页 |
2.1.3 凝乳酶YS-1的最适凝乳的钙离子浓度 | 第74页 |
2.2 凝乳酶YS-1的稳定性研究 | 第74-75页 |
2.2.1 凝乳酶YS-1的温度稳定性 | 第74页 |
2.2.2 凝乳酶YS-1的pH稳定性 | 第74-75页 |
2.2.3 金属离子对凝乳酶YS-1稳定性的影响 | 第75页 |
2.3 蛋白酶抑制剂对凝乳酶YS-1活性的影响 | 第75页 |
2.4 不同种类钠盐对凝乳酶YS-1活性的影响 | 第75页 |
2.4.1 氯化钠对凝乳酶YS-1凝乳活性的影响 | 第75页 |
2.4.2 亚硫酸钠对凝乳酶YS-1凝乳活性的影响 | 第7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5-79页 |
3.1 凝乳酶YS-1最优凝乳条件研究 | 第75-76页 |
3.2 凝乳酶YS-1的稳定性研究 | 第76页 |
3.3 蛋白酶抑制剂对凝乳酶YS-1活性的影响 | 第76页 |
3.4 不同种类钠盐对凝乳酶YS-1活性的影响 | 第76-79页 |
4 讨论 | 第79-82页 |
第五部分 凝乳酶YS-1的底物特异性 | 第82-91页 |
1 材料 | 第82-83页 |
1.1 菌株 | 第82-83页 |
1.2 培养基 | 第83页 |
1.3 仪器 | 第83页 |
1.4 试剂 | 第83页 |
2 方法 | 第83-85页 |
2.1 凝乳酶YS-1对于不同底物凝乳活性研究 | 第83页 |
2.2 凝乳酶YS-1酶动力学研究 | 第83页 |
2.3 凝乳酶YS-1水解牛奶和牦牛乳的产物的差异 | 第83-84页 |
2.4 凝乳酶YS-1水解不同种类酪蛋白产物差异 | 第84页 |
2.5 凝乳酶YS-1的对于不同底物蛋白水解活性研究 | 第84-8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5-89页 |
3.1 凝乳酶YS-1对于不同底物凝乳活性研究 | 第85页 |
3.2 凝乳酶YS-1酶动力学研究 | 第85-86页 |
3.3 凝乳酶YS-1水解牛奶和牦牛乳的产物差异 | 第86页 |
3.4 凝乳酶YS-1水解不同种类酪蛋白的产物差异 | 第86-88页 |
3.5 凝乳酶YS-1的对于不同蛋白底物水解活性的研究 | 第88-89页 |
4 讨论 | 第89-91页 |
第六部分 凝乳酶YS-1凝乳表现,产奶酪及风味特性 | 第91-97页 |
1 材料 | 第91-92页 |
1.1 菌株 | 第91页 |
1.2 培养基 | 第91页 |
1.3 仪器 | 第91页 |
1.4 试剂 | 第91-92页 |
2 方法 | 第92-93页 |
2.1 凝乳酶YS-1制备牛奶和牦牛乳凝乳效果分析 | 第92页 |
2.2 微型奶酪的制作和效果评估 | 第92-93页 |
2.2.1 微型“豪达”乳酪的制作过程 | 第92-93页 |
2.2.2 微型乳酪的制备效果及感官评价 | 第9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93-95页 |
3.1 凝乳酶YS-1的牛奶和牦牛乳凝乳效果分析 | 第93页 |
3.2 微型奶酪的制作和效果评估 | 第93-95页 |
4 讨论 | 第95-97页 |
第七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7-100页 |
1 本论文取得的创新性结果 | 第97-99页 |
2 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2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申请的专利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