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信息技术 | 第21页 |
2.1.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 第21-22页 |
2.1.3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5页 |
2.2.2 多元智力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 第27-53页 |
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27-28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7页 |
3.1.2 问卷调查 | 第27-28页 |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49页 |
3.2.1 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情况 | 第28-33页 |
3.2.2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意识和态度 | 第33-37页 |
3.2.3 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情况 | 第37-40页 |
3.2.4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 第40-44页 |
3.2.5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分析 | 第44-48页 |
3.2.6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 | 第48-49页 |
3.3 数据分析结果 | 第49-53页 |
第4章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3-67页 |
4.1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53-61页 |
4.1.1 学校硬件设施不齐全,软件设备使用率低 | 第53-54页 |
4.1.2 信息化学科资源短缺,共享地理资源有限 | 第54-58页 |
4.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师应用技术意识不高 | 第58-59页 |
4.1.4 教师对教育技术操作不熟练,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强 | 第59-60页 |
4.1.5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反思滞后,教研能力较弱 | 第60页 |
4.1.6 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少,培训与教学需求不相适应 | 第60-61页 |
4.2 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1-67页 |
4.2.1 教学设备经费投入不够,学校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 | 第62页 |
4.2.2 学校未建立地理资源库,地理教学软件资源短缺 | 第62-63页 |
4.2.3 教师缺乏理论指导,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不够了解 | 第63-64页 |
4.2.4 信息化地理教学实施困难,教学效果不显著 | 第64-65页 |
4.2.5 学校组织培训少,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不强 | 第65-67页 |
第5章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对策研究 | 第67-80页 |
5.1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备 | 第67-69页 |
5.1.1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 第68页 |
5.1.2 学校加强软件建设,完善地理信息技术设施 | 第68-69页 |
5.2 建立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学科资源共享的保障体系 | 第69-71页 |
5.2.1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地理教学资源库 | 第69-70页 |
5.2.2 学校要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校际资源共享保障体系 | 第70-71页 |
5.3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教学设备利用率 | 第71-73页 |
5.3.1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理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内涵 | 第72页 |
5.3.2 深化信息化教学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 第72-73页 |
5.4 提升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 第73-77页 |
5.4.1 提升教师对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操作技能 | 第73-74页 |
5.4.2 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 第74-77页 |
5.4.3 强化教师教学反思和研究,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 第77页 |
5.5 组织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 第77-80页 |
5.5.1 管理者重视教师培训,加大经费投入 | 第78页 |
5.5.2 合理选择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 | 第78-79页 |
5.5.3 规范培训考核制度,提高培训效率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 第87-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