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阳方言的体貌系统及来源--以完成体、进行体、持续体为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1.1 人文地理概况 | 第12-14页 |
1.1.1 地理交通 | 第12页 |
1.1.2 行政建制 | 第12页 |
1.1.3 历史沿革 | 第12-13页 |
1.1.4 人文背景 | 第13页 |
1.1.5 移民历史 | 第13-14页 |
1.1.6 方言状况 | 第14页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研究方法及理论 | 第18-19页 |
1.2.4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2.5 语料来源 | 第19-20页 |
1.2.6 相关说明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青阳方言中的完成体、进行体和持续体 | 第21-34页 |
2.1 汉语中的“体”范畴 | 第21-23页 |
2.1.1“体”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动词的情状与分类 | 第21-23页 |
2.2 青阳方言中的完成体 | 第23-26页 |
2.2.1 完成体的定义 | 第23页 |
2.2.2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完成体 | 第23-24页 |
2.2.3 青阳方言中的完成体 | 第24-25页 |
2.2.4 小结 | 第25-26页 |
2.3 青阳方言中的进行体 | 第26-29页 |
2.3.1 进行体的定义 | 第26页 |
2.3.2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进行体 | 第26-27页 |
2.3.3 青阳方言中的进行体 | 第27-28页 |
2.3.4 小结 | 第28-29页 |
2.4 青阳方言中的持续体 | 第29-31页 |
2.4.1 持续体的定义 | 第29页 |
2.4.2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持续体 | 第29-30页 |
2.4.3 青阳方言中的持续体 | 第30-31页 |
2.4.4 小结 | 第31页 |
2.5 小结 | 第31-34页 |
2.5.1 体标记的使用 | 第32页 |
2.5.2 动词情状的选择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青阳方言中完成体、进行体、持续体的来源 | 第34-52页 |
3.1 语言接触 | 第34-39页 |
3.1.1 语言接触理论 | 第34页 |
3.1.2 语言接触的类型 | 第34-36页 |
3.1.3 影响语言接触的因素 | 第36-38页 |
3.1.4 小结 | 第38-39页 |
3.2 青阳方言中完成体的来源分析 | 第39-44页 |
3.2.1 助词“仔”的历时演变 | 第39-41页 |
3.2.2 青阳方言完成体的来源 | 第41-43页 |
3.2.3 小结 | 第43-44页 |
3.3 青阳方言中进行体的来源分析 | 第44-47页 |
3.3.1“VP.+在”结构的历时演变 | 第44-45页 |
3.3.2 青阳方言中进行体的来源 | 第45-46页 |
3.3.3 小结 | 第46-47页 |
3.4 青阳方言中持续体的来源分析 | 第47-52页 |
3.4.1 助词“倒”的历时演变 | 第47-48页 |
3.4.2 青阳方言持续体的来源 | 第48-50页 |
3.4.3 小结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5页 |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4.2 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4.3 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