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第12-1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总体情况 | 第15-20页 |
2.1 城镇化的演进 | 第15-18页 |
2.1.1 城镇化起步时期(1978-1933年) | 第15页 |
2.1.2 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1993-2010年) | 第15页 |
2.1.3 城镇化发展成熟时期(2010-2015年) | 第15-18页 |
2.2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发展变化 | 第18-20页 |
2.2.1“撤点并校”之前的社会背景 | 第18页 |
2.2.2“撤点并校”过程中的实践举措 | 第18-19页 |
2.2.3“撤点并校”之后的总体效果 | 第19-20页 |
3 城镇化进程中襄城县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分析 | 第20-39页 |
3.1 襄城县农村教育发展变迁 | 第20-21页 |
3.2 襄城县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3.2.1 初期“撤点并校”实行后初见成效 | 第23页 |
3.2.2 撤并工作大规模实施阶段 | 第23页 |
3.2.3 撤并工作停滞反思阶段 | 第23-24页 |
3.3 襄城县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 | 第24-32页 |
3.3.1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概况 | 第24页 |
3.3.2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背景分析 | 第24-27页 |
3.3.3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分布情况 | 第27-29页 |
3.3.4 不同主体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反映 | 第29-32页 |
3.4 襄城县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后的现实困境 | 第32-36页 |
3.4.1 农村“空心”现象明显加剧 | 第33页 |
3.4.2 中小学城乡教育差距有待改善 | 第33-34页 |
3.4.3 学生公共安全难以保障 | 第34-35页 |
3.4.4 乡村文化逐渐衰落 | 第35-36页 |
3.5 对襄城县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反思 | 第36-39页 |
3.5.1 撤并之前缺乏科学论证 | 第37-38页 |
3.5.2 撤并过程缺乏合理标准 | 第38页 |
3.5.3 撤并之后缺乏后续评估 | 第38-39页 |
4 规制襄城县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对策建议 | 第39-42页 |
4.1 完善农村中小学撤并后续工作建设 | 第39页 |
4.1.1 对已合并学校的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补偿 | 第39页 |
4.1.2 保障“空心校”资源利用 | 第39页 |
4.1.3 建立监管机制 | 第39页 |
4.2 优化和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 第39-40页 |
4.2.1 结合科学教育技术 | 第39-40页 |
4.2.2 加强城市与农村教师之间联系 | 第40页 |
4.3 加大相关措施的执行力度 | 第40-41页 |
4.3.1 加强寄宿学校的安全措施 | 第40-41页 |
4.3.2 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 | 第41页 |
4.4 加强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联系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