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人格教育问题研究--以复旦4·1投毒案等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9-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国内外关于高智商人群犯罪心理的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二)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三)关于人格教育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教育 | 第20-28页 |
一、4·1 复旦投毒案件分析及反思 | 第20-23页 |
(一)案件回顾 | 第20页 |
(二)案件分析与反思 | 第20-23页 |
二、人格与人格教育基本理论 | 第23-28页 |
(一)人格形成的根源 | 第23-24页 |
(二)人格区别于个性 | 第24-25页 |
(三)人格教育的界定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高智商人群犯罪与青少年时期人格教育 | 第28-36页 |
一、高智商人群犯罪与青少年时期人格教育间的关系 | 第28-31页 |
(一)高智商犯罪人群的人格特点 | 第28-29页 |
(二)预防人格缺陷的关键期是青少年时期 | 第29-31页 |
二、青少年时期人格教育的意义 | 第31-36页 |
(一)个体成长的需要 | 第31-33页 |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33-36页 |
第三章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 第36-51页 |
一、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第36-39页 |
(一)青少年人格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不足 | 第36-37页 |
(二)我国当前青少年人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39页 |
二、导致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现状及问题的成因 | 第39-51页 |
(一)考核制度相对单一 | 第39-42页 |
(二)“学而优则仕”观念深入人心 | 第42-44页 |
(三)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方式有待商榷 | 第44-47页 |
(四)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等隐性教育较为匮乏 | 第47-51页 |
第四章 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不足问题的对策 | 第51-56页 |
一、以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途径 | 第51-52页 |
二、为青少年人格教育设定目标 | 第52-54页 |
(一)构建乐观、独立的品格 | 第53页 |
(二)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 第53-54页 |
(三)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 | 第54页 |
三、青少年人格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齐努力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