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当代诗歌间接回指的认知对比研究--以《大海的第三岸》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回指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2.2 间接回指的综述 | 第19-21页 |
2.3 转喻与回指 | 第21-23页 |
2.4 目前研究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转喻视角下间接回指的认知参照点模型的构建 | 第24-38页 |
3.1 转喻视角下认知参照点的运作模形象 | 第24-27页 |
3.2 转喻视角下间接回指的认知参照点模型的构建 | 第27-35页 |
3.3 认知参照点模型的特点 | 第35-36页 |
3.4 认知参照点模型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英汉当代诗歌间接回指对比的例证研究 | 第38-59页 |
4.1 英汉诗歌对比语料的选择标准 | 第38-39页 |
4.2 英汉诗歌中间接回指对比的项目类别 | 第39-40页 |
4.3 英汉诗歌初步对比实例分析 | 第40-52页 |
4.4 间接回指与参照点的关系 | 第52-56页 |
4.5 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认知参照点模型下间接回指的转喻释义机制 | 第59-100页 |
5.1 认知参照模型下回指语类型的分析 | 第59-74页 |
5.2 认知参照模型下间接回指的关系类型 | 第74-86页 |
5.3 认知参照模型下模糊间接回指的转喻机制 | 第86-91页 |
5.4 认知参照模型下间接回指的推进模式 | 第91-99页 |
5.5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00-103页 |
6.1 本文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1-102页 |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附录 | 第106-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