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句法论文

现代汉语“且X且Y”的构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0 引言第7-13页
    0.1 选题缘由第7-8页
        0.1.1 选题目的第7页
        0.1.2 选题意义第7-8页
    0.2 研究综述第8-11页
    0.3 研究任务和方法第11页
        0.3.1 任务第11页
        0.3.2 方法第11页
    0.4 研究范围第11-12页
    0.5 语料来源第12-13页
一、“且X且Y”结构的构成分析第13-28页
    1.1“且”的词性第13-14页
        1.1.1 词典考察第13页
        1.1.2 文献考察第13-14页
    1.2 X与Y的分析第14-18页
        1.2.1 X与Y语义第14-16页
        1.2.2 X与Y语音第16-17页
        1.2.3 X与Y词性第17-18页
    1.3 X与Y的位置分析第18-21页
        1.3.1 可以互换第19-20页
        1.3.2 不可互换第20-21页
    1.4 整体结构分析第21-28页
        1.4.1 语义分析第22页
        1.4.2 句法分析第22页
        1.4.3 语用分析第22-26页
        1.4.4 对比分析第26-28页
二、认知语义分析第28-35页
    2.1 X与Y语序的象似性第28-30页
        2.1.1 认知思维的制约第28-29页
        2.1.2 语义重心的制约第29页
        2.1.3 使用频率的制约第29-30页
        2.1.4 合成词的制约第30页
    2.2 X与Y进入该格式的认知制约机制第30-33页
        2.2.1 原型范畴原则第30-31页
        2.2.2 事件域认知模型中的“反义同词”第31页
        2.2.3 X与Y的象似性第31-33页
    2.3 该格式的隐喻性第33-35页
三、构式分析第35-44页
    3.1 相关理论第35-38页
        3.1.1 构式压制及其应用第35-36页
        3.1.2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第36-38页
    3.2 该构式的句法功能第38-39页
        3.2.1 句中位置第38页
        3.2.2 具体用法第38-39页
    3.3 该构式的发展第39-44页
        3.3.1 历时考察第39-42页
        3.3.2 共时考察第42-44页
四、结语第44-45页
    4.1 全文概要第44页
    4.2 有待于改进之处第44-45页
注释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9-50页
后记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词汇、语音和句法在留学生汉语句子语体辨识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下一篇:清中叶以来北京话能性述补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