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诊断与教育心理辅导论文

普高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建设研究--以F中学舒心工作坊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9-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的缘由、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的缘由第10页
        1.1.2 研究的目的第10-11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第11-12页
        1.2.1 研究的内容第11页
        1.2.2 研究的方法第11-12页
        1.2.3 研究的思路第12页
    1.3 相关研究评析第12-18页
        1.3.1 朋辈心理互助的起源与发展第12-13页
        1.3.2 朋辈心理互助的类型研究第13-14页
        1.3.3 朋辈心理互助的模式研究第14-15页
        1.3.4 朋辈心理互助的成效研究第15-17页
        1.3.5 评述第17-18页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阐述第18-22页
    2.1 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及优势第18-20页
        2.1.1 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第18-19页
        2.1.2 朋辈心理互助的优势第19-20页
    2.2 朋辈心理互助的理论依据第20-22页
        2.2.1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第20页
        2.2.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20-21页
        2.2.3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第21-22页
3 F中学舒心工作坊个案研究第22-47页
    3.1 舒心工作坊的背景第22页
    3.2 舒心工作坊的宗旨第22-23页
    3.3 舒心工作坊的组建第23-26页
        3.3.1 制度保障第23-24页
        3.3.2 团队组建第24-26页
    3.4 舒心工作坊的活动开展第26-33页
        3.4.1 舒心员的培养第26-27页
        3.4.2 舒心员朋辈心理互助活动第27-31页
        3.4.3 舒心员的评价第31-33页
    3.5 舒心工作坊的实效性第33-43页
        3.5.1 学生层面:阳光互助,健康成长第33-41页
        3.5.2 教师层面:师生联动,事半功倍第41-42页
        3.5.3 学校层面:以心促德,争创品牌第42页
        3.5.4 社会层面: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第42-43页
    3.6 舒心工作坊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第43-47页
        3.6.1 缺乏鲜明的校本特色第43-44页
        3.6.2 缺乏全面的制度细则第44页
        3.6.3 缺乏完整的培训内容第44-45页
        3.6.4 缺乏灵活的活动形式第45页
        3.6.5 缺乏实时的联系督导第45-46页
        3.6.6 缺乏有效的同伴评价第46-47页
4 对策与建议第47-51页
    4.1 方案本土化第47页
    4.2 保障制度化第47-48页
    4.3 培训体系化第48页
    4.4 活动多样化第48-49页
    4.5 督导严谨化第49-50页
    4.6 评价综合化第50-51页
5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A F中学舒心工作坊创建计划书第56-59页
附录B F中学舒心工作坊章程第59-61页
附录C 班级舒心员推荐表第61-62页
附录D 班级晴雨表第62-63页
附录E 舒心工作坊运行现状的调查问卷第63-66页
附录F 舒心员工作情况访谈提纲第66-67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西北五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反贫困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