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1 谦逊的内涵 | 第12-18页 |
1.1.1 西方学者对谦逊的理解 | 第12-13页 |
1.1.2 中国传统文化对谦逊的理解 | 第13-18页 |
1.2 谦逊的结构与测量 | 第18-21页 |
1.2.1 国外关于谦逊的结构与测量 | 第18-20页 |
1.2.2 国内关于谦逊的结构与测量 | 第20-21页 |
1.3 谦逊的前因变量研究 | 第21-26页 |
1.3.1 自恋与谦逊 | 第21-23页 |
1.3.2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谦逊 | 第23-24页 |
1.3.3 情绪智力与谦逊 | 第24页 |
1.3.4 谦逊的人口学变量研究 | 第24-26页 |
1.4 谦逊的结果变量研究 | 第26-29页 |
1.4.1 宽恕他人与谦逊 | 第26页 |
1.4.2 利他主义与谦逊 | 第26-27页 |
1.4.3 主观幸福感与谦逊 | 第27-29页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 第29-33页 |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2.2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3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2.3.1 文献法 | 第30页 |
2.3.2 访谈法 | 第30-31页 |
2.3.3 问卷调查法 | 第31页 |
2.3.4 统计分析法 | 第31页 |
2.4 总体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3 大学生谦逊品质量表的编制 | 第33-6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3.3 理论建构 | 第33-35页 |
3.4 访谈研究 | 第35-38页 |
3.4.1 访谈研究过程 | 第35页 |
3.4.2 结果整理 | 第35-38页 |
3.5 大学生谦逊品质量表的初稿 | 第38-41页 |
3.5.1 项目来源 | 第38页 |
3.5.2 问卷项目编写原则 | 第38-39页 |
3.5.3 项目库的确定 | 第39页 |
3.5.4 征求专家意见结果 | 第39-41页 |
3.6 大学生谦逊品质问卷的试测 | 第41-46页 |
3.6.1 被试 | 第41页 |
3.6.2 统计方法 | 第41页 |
3.6.3 项目分析 | 第41-43页 |
3.6.4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第43-46页 |
3.7 大学生谦逊品质量表的正式施测 | 第46-64页 |
3.7.1 正式施测的被试 | 第46-47页 |
3.7.2 问卷调查过程 | 第47页 |
3.7.3 统计分析 | 第47页 |
3.7.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3.7.5 信度分析 | 第49页 |
3.7.6 内容效度 | 第49-50页 |
3.7.7 结构效度 | 第50页 |
3.7.8 理论效度 | 第50-62页 |
3.7.9 效标关联效度 | 第62-64页 |
4 大学生谦逊品质问卷的初步应用 | 第64-7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64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4.2.1 被试 | 第64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64-6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1页 |
4.3.1 大学生谦逊品质总分及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第65页 |
4.3.2 性别 | 第65-66页 |
4.3.3 专业 | 第66-67页 |
4.3.4 年级 | 第67-68页 |
4.3.5 生源类别 | 第68页 |
4.3.6 是否独生子女 | 第68-69页 |
4.3.7 学习成绩 | 第69-70页 |
4.3.8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 第70-71页 |
5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71-82页 |
5.1 大学生谦逊品质问卷的编制过程 | 第71-72页 |
5.2 大学生谦逊品质问卷的结构与内容 | 第72-73页 |
5.3 大学生谦逊品质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73-75页 |
5.3.1 信度 | 第73页 |
5.3.2 效度 | 第73-75页 |
5.4 大学生谦逊品质问卷总体状况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 | 第75-79页 |
5.4.1 总体状况 | 第75-76页 |
5.4.2 性别 | 第76页 |
5.4.3 专业 | 第76-77页 |
5.4.4 年级 | 第77页 |
5.4.5 生源类别 | 第77页 |
5.4.6 是否独生子女 | 第77-78页 |
5.4.7 学习成绩 | 第78页 |
5.4.8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 第78-79页 |
5.5 总体结论 | 第79页 |
5.6 研究价值 | 第79-80页 |
5.7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80-82页 |
5.7.1 研究限制 | 第80页 |
5.7.2 未来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87-88页 |
附录2 专家效度问卷(部分) | 第88-91页 |
附录3 试测问卷(部分) | 第91-92页 |
附录4 正式问卷(部分)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