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引发的思考 | 第10页 |
1.1.2 城市慢行交通的兴起 | 第10页 |
1.1.3 慢行交通体系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重构的契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4页 |
1.4.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1.4.2 相关实践探索 | 第17-22页 |
1.4.3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理论探索 | 第22-24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相关内容简述 | 第25-37页 |
2.1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简述 | 第25-30页 |
2.1.1 慢行交通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 第25-27页 |
2.1.2 慢行交通的地位 | 第27页 |
2.1.3 我国慢行交通体系现状问题分析 | 第27-28页 |
2.1.4 构建慢行交通体系的必要条件 | 第28-30页 |
2.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重构相关内容概述 | 第30-33页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31页 |
2.2.2 我国城市共开放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2.2.3 构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必要条件 | 第32-33页 |
2.3 慢行交通体系引导公共开放空间布局的典型案例 | 第33-36页 |
2.3.1 哥本哈根发展慢行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相结合 | 第33-34页 |
2.3.2 波士顿有名的“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 | 第34-35页 |
2.3.3 广州慢行体系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构策略研究 | 第37-70页 |
3.1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关系研究 | 第37-41页 |
3.1.1 城市交通发展引起的公共开放空间演变历程 | 第37-39页 |
3.1.2 慢行交通体系与公共开放空间的相互影响方式 | 第39-40页 |
3.1.3 慢行交通体系与公共开放空间融合设计的作用 | 第40-41页 |
3.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重构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3.2.1 公共开放空间自身发展的不足 | 第41页 |
3.2.2 人们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需求的变化 | 第41-42页 |
3.3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重构的原则、理念和目标 | 第42-44页 |
3.3.1 重构的原则 | 第42-43页 |
3.3.2 重构的理念 | 第43页 |
3.3.3 重构的目标 | 第43-44页 |
3.4 重构策略研究 | 第44-55页 |
3.4.1 慢行出行行为分析 | 第45-48页 |
3.4.2 重构层级分析 | 第48-49页 |
3.4.3 重构策略 | 第49-53页 |
3.4.4 重构策略解读 | 第53-55页 |
3.5 慢行联络策略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导引 | 第55-69页 |
3.5.1 城市广场 | 第55-57页 |
3.5.2 城市公园 | 第57-61页 |
3.5.3 小型开敞空间 | 第61-6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长春市朝阳区慢行交通体系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重构实践 | 第70-100页 |
4.1 现状与评价 | 第70-82页 |
4.1.1 背景分析 | 第70-71页 |
4.1.2 朝阳区慢行体系规划内容及评价 | 第71-77页 |
4.1.3 朝阳区公共开放空间现状及评价 | 第77-82页 |
4.2 慢行联络策略下朝阳区公共开放空间重构实践 | 第82-98页 |
4.2.1 朝阳区公共开放空间整体重构 | 第82-90页 |
4.2.2 重点区域的重构设计——新民大街街区 | 第90-9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附录1 长春市市民慢行出行行为调查问卷 | 第105-107页 |
附录2 长春市朝阳区公共开放空间使用调查问卷 | 第107-108页 |
附录3 长春市市民慢行出行行为调查访谈记录Ⅰ | 第108-109页 |
附录4 长春市市民慢行出行行为调查访谈记录Ⅱ | 第109-110页 |
附录5 调研阶段统计表 | 第110-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1-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