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烨电影的欲望逻辑--拉康视阈下的电影《颐和园》、《苏州河》、《推拿》解读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8-15页 |
(一) 选题缘起及现实意义 | 第8-10页 |
1. 选题缘起 | 第8页 |
2. 现实意义 | 第8-10页 |
(二) 本文研究问题 | 第10页 |
(三)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 | 第11-13页 |
1. 研究文本概述 | 第11-12页 |
2. 拉康及其对电影的影响 | 第12-13页 |
(五) 研究方法及价值 | 第13-1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二、娄烨电影与拉康欲望理论的契合 | 第15-20页 |
(一) 拉康的欲望理论 | 第15-17页 |
1. 需要—欲望—需求 | 第15-16页 |
2. 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 第16-17页 |
(二) 娄烨的电影特征 | 第17-20页 |
1. 身体:探寻世界的直接方式 | 第17-18页 |
2. 身份:城市寓言的边缘人物 | 第18-19页 |
3. 空间:现代都市的另类想象 | 第19-20页 |
三、匮乏的偶合——《颐和园》中的身体张力 | 第20-25页 |
(一) 身体——填补匮乏的方式 | 第20-22页 |
1. 匮乏的主体 | 第20-21页 |
2. 欲望的填补 | 第21-22页 |
(二) 需要的落空 | 第22-25页 |
1. 欲望的客体指向 | 第22-23页 |
2. 欲望填补的落空 | 第23-25页 |
四、镜像的祛魅——《苏州河》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 第25-32页 |
(一) 美美与牡丹的双生镜像 | 第25-27页 |
1. 纳喀索斯的魔咒 | 第25-26页 |
2. “一次同化”下的人物身份建构 | 第26-27页 |
(二) 主体的异化 | 第27-32页 |
1. 镜像的误认 | 第27-28页 |
2. “凝视”下的身份建构 | 第28-32页 |
五、父权的空间——《推拿》中的空间书写 | 第32-40页 |
(一) 父亲的名字 | 第32-33页 |
(二) 场景对人物心理空间的指涉 | 第33-36页 |
1. 交叉空间的政治——按摩院 | 第34-35页 |
2. 内部空间的暖昧——集体宿舍 | 第35-36页 |
(三) 大他者的侵凌 | 第36-40页 |
1. 主流社会的审判——练舞厅 | 第36-37页 |
2. 对父权的反抗与归顺——洗头房 | 第37-38页 |
3. 父权的规制——王大夫家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