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一、《诗经》的总体介绍 | 第8页 |
二、学界有关《诗经》在语文教材、教学方面研究的综述 | 第8-11页 |
(一)《诗经》与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 第8-9页 |
(二)《诗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三)涉及《诗经》选篇的宏观研究 | 第11页 |
三、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诗经》选文在人教版高中课本中的历史发展 | 第13-19页 |
一、《诗经》选文在不同年代课本中的概况 | 第13页 |
二、教材中《诗经》选篇变化的原因 | 第13-16页 |
(一)1956年选篇强调系统性 | 第13-14页 |
(二)1963年选篇突出工具性 | 第14-15页 |
(三)1997年选篇重视多样性 | 第15页 |
(四)2004年选篇注重学生发展需要 | 第15-16页 |
(五)2006年选篇扩大类别范围 | 第16页 |
三、《诗经》篇目在教材注释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9页 |
(一)注释的问题 | 第16-18页 |
(二)解读中的问题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建构教材《诗经》篇目的主题释义系统 | 第19-25页 |
一、建构教材所选《诗经》篇目的主题释义系统 | 第19页 |
(一)激发学习兴趣 | 第19页 |
(二)个性化的阅读 | 第19页 |
二、《诗经》九篇的主题释义系统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 | 第19-20页 |
三、主题释义系统的具体说明 | 第20-25页 |
(一)主题释义要点 | 第20-24页 |
(二)主题释义系统的特点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建构教材所选《诗经》篇目的题、句注释参照系统——以《氓》为例 | 第25-34页 |
一、标题的注释 | 第25-26页 |
二、诗句的注释 | 第26-34页 |
(一)具体情况分析 | 第26-33页 |
(二)总体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第五章 作业的处理与其他教辅手段 | 第34-38页 |
一、作业的处理 | 第34-35页 |
(一)作业的开放性 | 第34页 |
(二)作业的巩固性 | 第34-35页 |
二、加入先秦图像遗留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