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本选题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三、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 | 第16-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研究探讨情况 | 第19-21页 |
第一章 韩国高中生实际测试中的语音偏误分析 | 第21-34页 |
一、“模棱两可”分不清 | 第21-25页 |
(一)“嘴巴打架”唇齿音f和双唇音p | 第21-22页 |
(二)“三胞胎”舌面音j/q/x | 第22-23页 |
(三)“大浆汤”舌尖音z/c/s和zh/ch/sh | 第23-25页 |
二、“旧情难忘”误发为母语中的音 | 第25-29页 |
(一)“难如登天”的舌尖后音r发为舌尖中音l | 第25-26页 |
(二)“无法撅起的嘴”单韵母ü发为复韵母uei | 第26-27页 |
(三)“咧不开嘴”不圆唇元音e发为圆唇元音o | 第27-28页 |
(四)“词语接龙”词语尾音连读 | 第28-29页 |
三、“丢三落四”发音动程不够 | 第29-31页 |
(一)“偷工减料”音长过短 | 第29-30页 |
(二)“齿轮生锈”发音动程不连贯 | 第30-31页 |
四、“四音不全”调值不准 | 第31-34页 |
(一)“平坡走不动”的阴平调 | 第31页 |
(二)“上山坡不到顶”的阳平调 | 第31页 |
(三)“遇坑坡就抛锚”的上声调 | 第31页 |
(四)“下山坡不到底儿”的去声调 | 第31-34页 |
第二章 韩国高中生语音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4-43页 |
一、母语的影响 | 第34-40页 |
(一)缺乏发音习惯 | 第37-39页 |
(二)有相似发音的负迁移 | 第39-40页 |
二、教师发音和自编教材的误导 | 第40-43页 |
(一)“跑调”的汉语老师 | 第40-41页 |
(二)误导学生的教材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应对韩国高中生语音偏误的策略 | 第43-56页 |
一、协同教学模式 | 第43-45页 |
(一)教学分工明确 | 第44页 |
(二)教学方法新颖 | 第44页 |
(三)加强沟通和默契配合 | 第44-45页 |
二、优化教学方法 | 第45-50页 |
(一)示范法 | 第45-47页 |
(二)道具法 | 第47-48页 |
(三)顺联法 | 第48-49页 |
(四)对比法 | 第49页 |
(五)情境法 | 第49-50页 |
三、丰富练习形式 | 第50-53页 |
(一)发音对比法 | 第50-51页 |
(二)绕口令法 | 第51-52页 |
(三)四声词法 | 第52-53页 |
四、完善纠正方法 | 第53-56页 |
(一)歌曲纠正法 | 第53-54页 |
(二)趣味卡片法 | 第54页 |
(三)声音联想法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一:遂行评价口语趣味测验题 | 第60-61页 |
附录二:训练四声的四字词语 | 第61-62页 |
附录三:练习发音的绕口令 | 第62-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6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