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页 |
| ·小结 | 第12-14页 |
| 第2章 从伦理到教育虚拟社区伦理 | 第14-21页 |
| ·什么是伦理 | 第14-15页 |
| ·伦理的内涵 | 第14页 |
| ·伦理的发展 | 第14-15页 |
| ·什么是教育虚拟社区伦理 | 第15-18页 |
| ·什么是教育虚拟社区 | 第15页 |
| ·什么是教育虚拟社区伦理 | 第15-18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的价值诉求与文化特性 | 第18-21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在本体论意义上影响个体自我重塑 | 第18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在价值论意义上影响个体自我重塑 | 第18-19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在实践论意义上影响个体自我重塑 | 第19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的文化特性 | 第19-21页 |
| 第3章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的问题表现 | 第21-26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及其与现实伦理的差异 | 第21-23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 | 第21-22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区别 | 第22-23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的表现 | 第23-26页 |
| ·功利性交往 | 第23页 |
| ·付出与回报不对等 | 第23-24页 |
| ·知行不统一 | 第24页 |
| ·话语权的不平等 | 第24-26页 |
| 第4章 影响伦理失范因素的归因分析 | 第26-35页 |
| ·影响伦理失范的因素调查及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 ·影响伦理失范的因素调查 | 第26-27页 |
| ·影响伦理失范因素的数据处理 | 第27页 |
| ·影响伦理失范的因素分析 | 第27-33页 |
| ·主体因素 | 第27-30页 |
| ·伦理缔约机制因素 | 第30-31页 |
| ·技术因素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5章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的应对策略及应用 | 第35-48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应对策略概述 | 第35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及应对策略体系的构建 | 第35-39页 |
| ·针对主体因素的策略 | 第35-36页 |
| ·针对伦理缔约机制因素的策略 | 第36-38页 |
| ·针对技术因素的策略 | 第38-39页 |
| ·策略应用及效果评价 | 第39-41页 |
| ·问卷的设计 | 第39-40页 |
|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 第40页 |
| ·问卷信度检验 | 第40-41页 |
| ·问卷效度检验 | 第41页 |
| ·结果分析及应对策略效果评价 | 第41-46页 |
| ·学生基本信息分析 | 第41-42页 |
|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各应对策略有效性调查分析 | 第42-45页 |
| ·策略综合感知调查分析 | 第45页 |
| ·系统数据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49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附录 | 第52-5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