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旋转活塞式发动机发展现状概述 | 第21-27页 |
| ·旋转活塞式发动机概述 | 第21页 |
| ·旋转活塞式发动机的分类 | 第21-23页 |
| ·差速式发动机概述 | 第23-25页 |
| ·差速式发动机的重要进展 | 第25-27页 |
| ·发动机燃烧模型综述 | 第27-30页 |
| ·燃烧学概述 | 第27页 |
| ·燃烧学推动内燃机的发展 | 第27-28页 |
| ·内燃机燃烧模型发展概述 | 第28页 |
| ·燃烧模型的分类 | 第28-30页 |
| ·对双转子活塞发动机进行燃烧模拟的必要性 | 第30页 |
| ·论文研究工作概述 | 第30-34页 |
| ·论文组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 ·论文创新点分析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总体方案设计 | 第34-45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方案设计 | 第34-41页 |
| ·主体结构 | 第34-36页 |
| ·能量转换组件 | 第36-37页 |
| ·差速驱动组件 | 第37-38页 |
| ·工作原理分析 | 第38-39页 |
| ·四冲程循环分析 | 第39-41页 |
| ·润滑和冷却系统设计 | 第41-43页 |
| ·润滑系统设计 | 第41-42页 |
| ·冷却系统设计 | 第42-43页 |
| ·发动机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策略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发动机工作过程零维模型的建立 | 第45-69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发动机工作过程的仿真模型 | 第45-49页 |
| ·模型的假定条件 | 第46页 |
| ·模型的基本微分方程 | 第46-49页 |
| ·工作腔内热力过程分析 | 第49-54页 |
| ·压缩阶段 | 第49-50页 |
| ·燃烧阶段 | 第50-51页 |
| ·膨胀阶段 | 第51页 |
| ·排气阶段 | 第51-52页 |
| ·压缩-膨胀阶段 | 第52-53页 |
| ·进气阶段 | 第53-54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4-68页 |
| ·瞬时过量空气系数 | 第54-55页 |
| ·瞬时气体常数 | 第55页 |
| ·气缸工作容积 | 第55-57页 |
| ·工质的比热力学能与热容 | 第57-58页 |
| ·燃烧放热规律 | 第58-59页 |
| ·气缸周壁的传热 | 第59-62页 |
| ·进排气流量计算 | 第62-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零维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与分析 | 第69-89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零位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69-72页 |
| ·模型整体求解过程分析 | 第69-70页 |
| ·子阶段模型求解分析 | 第70-71页 |
| ·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71-72页 |
| ·初始参数的确定 | 第72页 |
|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模型 | 第72-83页 |
| ·工作时序的判别模型 | 第72-73页 |
| ·主要的边界条件模型 | 第73-77页 |
| ·零维模型的主体部分 | 第77-79页 |
| ·子阶段工作模型的建立 | 第79-83页 |
| ·仿真结果及讨论 | 第83-87页 |
| ·主要参数仿真结果 | 第83-84页 |
| ·仿真结果 | 第84-85页 |
| ·结果讨论 | 第85-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五章 发动机多维模型基于CFD技术的数值模拟 | 第89-10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物理模型 | 第89-90页 |
| ·基本假设条件 | 第89页 |
| ·动网格技术 | 第89-90页 |
| ·数学模型 | 第90-96页 |
| ·基本控制方程 | 第90-92页 |
| ·湍流模型 | 第92-93页 |
| ·燃烧模型 | 第93页 |
| ·排放模型 | 第93-94页 |
| ·边界条件 | 第94-96页 |
| ·工作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96-106页 |
| ·用FLUENT求解问题的步骤 | 第96页 |
| ·CFD计算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96-99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99-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六章 差速驱动组件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与分析 | 第108-123页 |
| ·引言 | 第108页 |
| ·差速驱动组件的动态静力学数学模型 | 第108-116页 |
| ·差速驱动组件机构学简化模型 | 第108-109页 |
| ·差速驱动组件动力学相关参数 | 第109-110页 |
| ·动态静力学建模 | 第110-115页 |
| ·建立矩阵数学模型 | 第115-116页 |
| ·动态静力学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 第116-119页 |
| ·主要构件的质心运动规律 | 第116-118页 |
| ·运动副约束反力分析 | 第118-119页 |
| ·基于RecurDyn的动力学仿真 | 第119-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 第七章 控制系统搭建与原理样机研制 | 第123-133页 |
| ·引言 | 第123页 |
| ·电控系统的组成 | 第123-125页 |
|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 | 第123-124页 |
|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124-125页 |
| ·原理样机的研制 | 第125-130页 |
| ·能量转换组件分系统 | 第125-127页 |
| ·差速驱动组件分系统 | 第127-128页 |
| ·辅机分系统 | 第128-130页 |
| ·整机装配体 | 第130页 |
| ·发动机冷车实验及性能测试 | 第130-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 ·全文总结 | 第133-135页 |
| ·研究展望 | 第135-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45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