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的缘起 | 第11-13页 |
| ·中职学校师生关系需要新理论的引领 | 第12页 |
|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建立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21.2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 ·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 第14-16页 |
| ·对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国内外研究 | 第16-18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 ·交往行为理论 | 第18页 |
| ·生活世界和三个世界 | 第18-19页 |
| ·主体间性关系 | 第19页 |
| ·中职学校 | 第19-20页 |
| ·师生关系 | 第20-21页 |
| 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 第21-31页 |
| ·交往行为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21页 |
| ·交往的基础 | 第21-22页 |
| ·语言 | 第21-22页 |
| ·共识 | 第22页 |
| ·理解 | 第22页 |
| ·语言、共识和理解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 | 第22页 |
| ·交往行为的类型 | 第22-24页 |
| ·目的行为Teleological Action | 第23页 |
| ·规范调节行为Normatively-Regulated Action | 第23页 |
| ·戏剧行为Dramaturgical Action | 第23页 |
| ·交往行为Commuicative Action | 第23-24页 |
| ·交往的背景:生活世界中的三个世界 | 第24-26页 |
| ·生活世界. | 第24-25页 |
| ·三个世界 | 第25-26页 |
| ·交往的方式:主体间性关系 | 第26-31页 |
| 3 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认识 | 第31-49页 |
| ·中职学校学生特点 | 第31-33页 |
| ·学习习惯差 | 第31-32页 |
| ·纪律意识淡薄 | 第32页 |
| ·个人生活懒散 | 第32页 |
| ·个人举止不文明 | 第32-33页 |
| ·中职学校教师的现状与困惑 | 第33-36页 |
| ·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类型及现状 | 第36-42页 |
| ·师生关系的类型 | 第36-38页 |
| ·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 第38-40页 |
| ·中职学校教师不和谐的教学管理模式 | 第40-42页 |
|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 | 第43-49页 |
|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辩证认识成长中的个体主体性 | 第44-45页 |
| ·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成为学生的信赖者和良师益友 | 第45-47页 |
| ·根除等级观念,平等对待学生 | 第47-49页 |
| 4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 第49-67页 |
| ·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 | 第49-53页 |
| ·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 第49-51页 |
| ·主观世界的真诚性 | 第51-52页 |
| ·社会世界的正确性:运用交谈艺术、讲求批评方式 | 第52-53页 |
| ·单一层面的师生关系向主体间性转换 | 第53-55页 |
| ·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 | 第55-61页 |
| ·个人方面 | 第55-58页 |
| ·社会方面 | 第58-60页 |
| ·文化方面 | 第60-61页 |
| ·四种行为的启发 | 第61-67页 |
| ·目的行为 | 第61页 |
| ·规范调节行为. | 第61-62页 |
| ·戏剧行为 | 第62-64页 |
| ·交往行为 | 第64-67页 |
| 总结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