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CATALOGUE | 第13-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DMY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DMY提取 | 第18-19页 |
| ·DMY分离纯化及检测 | 第19-20页 |
| ·DMY的生理活性及毒性 | 第20-22页 |
| ·DMY的结构修饰研究 | 第22-23页 |
| ·DMY的临床应用 | 第23-24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机制研究 | 第24-27页 |
| ·损伤微生物细胞质膜 | 第24页 |
| ·抑制微生物蛋白质及遗传物质DNA或RNA的合成 | 第24页 |
| ·抑制细菌的能量代谢 | 第24-25页 |
| ·抑制微生物拓扑异构酶及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活性 | 第25页 |
| ·影响特定调控基因合成的具体靶点 | 第25页 |
| ·干扰脯氨酸代谢途径 | 第25-26页 |
| ·其他方面的抑菌研究 | 第26-27页 |
| ·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靶点在抗菌药物上的应用 | 第27-29页 |
| ·分子对接概述 | 第27页 |
| ·分子对接原理 | 第27页 |
| ·分子对接的种类 | 第27-28页 |
| ·分子对接在筛选抗菌药物靶点上的研究 | 第28-29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DMY协同柠檬酸的抑菌及抗癌活性研究 | 第31-46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样品与试剂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 ·抑菌实验的准备 | 第32-33页 |
| ·DMY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 第33页 |
| ·DMY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 ·DMY协同柠檬酸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 第34页 |
| ·pH对DMY抑制副溶血性弧菌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 ·柠檬酸的添加量对DMY抑制副溶血性弧菌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 ·DMY协同柠檬酸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DMY协同柠檬酸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效果 | 第35页 |
| ·DMY协同柠檬酸体外对人体前列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35-3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 ·DMY的抑菌效果评价 | 第36-37页 |
| ·DMY协同柠檬酸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作用 | 第37-43页 |
| ·DMY协同柠檬酸体外抑制人体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DMY对副溶血性弧菌抑菌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46-5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 ·扫描电镜 | 第47页 |
|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细胞损伤检测 | 第47-49页 |
| ·DMY对菌体电导率的影响 | 第49页 |
| ·DMY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 ·DMY协同柠檬酸对副溶血性弧菌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对副溶血性弧菌细胞损伤的检测 | 第51-53页 |
| ·DMY对副溶血性弧菌电导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DMY作用下副溶血性弧菌表面疏水性与杀菌率的关系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DMY对副溶血性弧菌脯氨酸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 第57-73页 |
|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58-61页 |
| ·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58-59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9-60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60-61页 |
| ·γ-GK、ProDH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 ·借助分子对接软件研究DMY与γ-GK、ProDH的结合模式 | 第62-64页 |
| ·计算方法 | 第62页 |
| ·体系准备 | 第62-63页 |
| ·分子对接研究DMY与ProDH结合的模型 | 第63-64页 |
| ·DMY与γ-GK的结合模型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 ·DMY对副溶血性弧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 ·DMY对副溶血性弧菌脯氨酸代谢途径关键酶的作用 | 第65-67页 |
| ·采用分子对接软件研究DMY与ProDH的构效关系 | 第67-68页 |
| ·DMY与ProDH的构效关系 | 第68-69页 |
| ·DMY与ProDH的结合模式 | 第69-71页 |
| ·讨论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