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表目录 | 第12-14页 |
图目录 | 第14-15页 |
绪论 | 第15-22页 |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三、核心概念:文言、文言文课程、辞章 | 第18-22页 |
上编:问题现状 | 第22-5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艰难前行的文言文课程研究 | 第22-33页 |
第一节 言、文关系热点讨论凸显问题焦点 | 第22-27页 |
第二节 文言文课程内容建设呼声渐起 | 第27-33页 |
第二章 现实写照:文言文教学遭遇多重困扰 | 第33-55页 |
第一节 考纲与课标存在明显分歧 | 第33-38页 |
第二节 教材落实课标多向度目标有困难 | 第38-42页 |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面临诸多困难 | 第42-55页 |
中编:历史脉络 | 第55-151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文言文学习渐变为文言学习 | 第55-110页 |
第一节 文言文辞章地位逐渐弱化 | 第55-95页 |
一、国文课标对文言文辞章较为重视 | 第55-60页 |
二、民国早期国文教材重视辞章 | 第60-70页 |
三、1930 年代以后文言文辞章地位逐渐弱化 | 第70-95页 |
第二节 文言文学习被文言学习取代 | 第95-110页 |
一、文言水平成为中学生国文程度的重要指标 | 第95-97页 |
二、民国文言文课程的实用取向强化文言 | 第97-106页 |
三、古文语译成为文言文课程内容的主体 | 第106-110页 |
第四章 1963 年起文言文学习变成文言知识学习 | 第110-151页 |
第一节 单一的“阅读能力”取向强化文言学习 | 第110-133页 |
一、1950 年代古典文学短暂回归 | 第111-115页 |
二、1963 年起文言知识的主体地位确立 | 第115-121页 |
三、不同时期语文教材持续强化文言知识 | 第121-133页 |
第二节 文言知识进一步窄化为文言语法知识 | 第133-151页 |
一、文言语法知识逐渐成为文言知识的主体 | 第133-140页 |
二、文言语法知识由手段变成课程的内容 | 第140-151页 |
下编:建构路径 | 第151-247页 |
第五章 文言文课程应以文化为取向 | 第151-176页 |
第一节 新课标文言文课程目标的调整 | 第151-163页 |
一、提出文言文多向度的课程目标 | 第151-156页 |
二、语文教材相应作出调整 | 第156-160页 |
三、转向的真正实现存在诸多困难 | 第160-163页 |
第二节 新时期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 | 第163-176页 |
一、能力取向对文言文课程实施造成牵制 | 第163-167页 |
二、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转变 | 第167-176页 |
第六章 文言文课程内容应以辞章为核心 | 第176-247页 |
第一节 辞章是文、道的会合点 | 第176-210页 |
一、注重文辞是古文载道之必需 | 第177-183页 |
二、文、道会合于辞章 | 第183-194页 |
三、辞章的构成元素 | 第194-203页 |
四、重视辞章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 | 第203-210页 |
第二节 以辞章为核心的文言文课程内容 | 第210-247页 |
一、以辞章为核心是文言文课程的内在要求 | 第210-222页 |
二、从传统中吸纳文言文辞章知识 | 第222-239页 |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辞章” | 第239-247页 |
结语 | 第247-250页 |
参考文献 | 第250-260页 |
附录 | 第260-271页 |
附录一:民国国文教材课文影印选辑 | 第260-267页 |
附录二:高中文言文教学调查问卷 | 第267-271页 |
后记 | 第271-2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编著等科研成果 | 第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