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 ·国内外关于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研究 | 第15-2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第23-24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3页 |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3-24页 |
| 2 美国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分析 | 第24-36页 |
| ·美国终身教育理念的导入及其政策的展开 | 第24-26页 |
| ·20 世纪 60 年代:《成人教育法》的颁布及相关政策的规定 | 第24-25页 |
| ·20 世纪 70 年代:《终身学习法》的制定及有关的终身教育政策 | 第25页 |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终身教育政策 | 第25-26页 |
| ·多样化的终身教育参与者 | 第26-31页 |
| ·向成人开放的全日制学校 | 第27-28页 |
| ·社区学院 | 第28-29页 |
| ·博物馆和图书馆 | 第29-30页 |
| ·开展教育与培训的企业 | 第30-31页 |
| ·经费保障 | 第31-33页 |
| ·政府对终身学习的经费资助 | 第31-32页 |
| ·民间组织和企业对终身学习的资助 | 第32-33页 |
| ·终身学习的激励 | 第33-34页 |
| ·校外毕业证书计划 | 第33-34页 |
| ·个人发展账户项目 | 第34页 |
| ·美国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思考 | 第34-36页 |
| 3 日本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分析 | 第36-48页 |
| ·日本终身教育理念的登场及其政策的展开 | 第36-38页 |
| ·20 世纪 40—70 年代:《社会教育法》的颁布及相关的政策 | 第36页 |
| ·20 世纪 80 年代:明确改革方向——迈向终身学习体系 | 第36-37页 |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终身学习振兴法》的制定及相关终身教育政策 | 第37-38页 |
| ·多元的终身教育实施载体 | 第38-43页 |
| ·公民馆 | 第39-40页 |
| ·非营利社会团体 | 第40-41页 |
| ·“野村终身教育中心” | 第41-42页 |
| ·向社会开放的各级学校 | 第42-43页 |
| ·推进终身教育的经费保障 | 第43-45页 |
| ·政府的资助 | 第43-45页 |
| ·财团的支援 | 第45页 |
| ·终身学习的激励 | 第45-47页 |
| ·文部省认定技能审查制度 | 第46页 |
| ·富有弹性的学位授予计划 | 第46页 |
| ·授予资格证书计划 | 第46-47页 |
| ·日本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思考 | 第47-48页 |
| 4 美、日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48-58页 |
| ·推动终身教育的相同点 | 第48-51页 |
| ·以法律和政策为抓手,为推进终身教育提供依据 | 第48页 |
| ·加大经费投入,健全经费保障体系 | 第48-49页 |
| ·开展多样化的终身教育形式,提供和扩大终身学习的机会 | 第49-50页 |
| ·开发各种终身教育渠道,拓宽教育途径 | 第50页 |
| ·运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技术加强终身教育的推动 | 第50-51页 |
| ·推进终身教育的不同点 | 第51-54页 |
| ·推进终身教育的切入点不同 | 第51页 |
| ·推进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各异 | 第51-52页 |
| ·终身教育的贯彻方式各异 | 第52页 |
| ·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 第52-53页 |
| ·民间的参与热情和响应程度不同 | 第53-54页 |
| ·美、日推进终身教育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 第54-58页 |
| ·美、日推进终身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54-56页 |
| ·美国和日本推进终身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 5 美、日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 第58-63页 |
| ·完善终身教育法规体系,为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 第58页 |
| ·建立有关管理和协调机构,为终身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 第58-59页 |
| ·开拓多渠道经费来源,加大终身教育的经费投入 | 第59页 |
|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公民参与终身学习 | 第59-60页 |
| ·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 第59-60页 |
| ·实施“终身教育券”计划 | 第60页 |
| ·发挥终身教育机构和组织的多元化优势 | 第60-62页 |
| ·改革学校教育、积极发展社区教育 | 第60-61页 |
|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开放,为终身教育创造硬件基础 | 第61页 |
| ·发挥非营利社会团体和组织的作用 | 第61-62页 |
| ·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 第62-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