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 第14-23页 |
| ·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概述 | 第14-16页 |
| ·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 | 第16-19页 |
| ·就业能力内涵的分析 | 第16-17页 |
| ·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 第17-19页 |
| ·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 | 第19-21页 |
|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就业质量的研究 | 第21页 |
| ·关于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关系的研究 | 第21-23页 |
| 3 实证研究设计 | 第23-33页 |
| ·概念释义与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概念释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25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5页 |
| ·定量分析法 | 第25页 |
| ·问卷设计和施测 | 第25-33页 |
| ·开放式问卷设计和施测 | 第25-28页 |
| ·自评量表和就业质量评价表设计与施测 | 第28-33页 |
| 4 数据结果分析 | 第33-50页 |
| ·自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检验 | 第33-34页 |
| ·信度检验 | 第33页 |
| ·效度检验 | 第33-34页 |
| ·任干经历对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 第34-40页 |
| ·任干经历对就业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 第34-35页 |
| ·任干经历对就业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 第35-40页 |
| ·性别对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 第40-45页 |
| ·性别对就业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 第40-41页 |
| ·性别对就业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 第41-45页 |
| ·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分析 | 第45-49页 |
| ·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各变量内部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 ·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 ·不同任干背景下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 ·不同性别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 ·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 ·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 第49页 |
| ·男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 5 讨论与建议 | 第50-57页 |
| ·任干经历背景变量下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差异讨论 | 第50-51页 |
| ·任干经历背景变量下就业能力的差异讨论 | 第50页 |
| ·任干经历背景变量下就业质量的差异讨论 | 第50-51页 |
| ·男女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差异讨论 | 第51-53页 |
| ·男女生就业能力的差异讨论 | 第51-52页 |
| ·男女生就业质量的差异讨论 | 第52-53页 |
| ·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讨论 | 第53-54页 |
| ·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讨论 | 第53页 |
| ·不同任干经历变量下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讨论 | 第53-54页 |
| ·不同性别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讨论 | 第54页 |
| ·提高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 ·政府角度 | 第54-55页 |
| ·高校角度 | 第55页 |
| ·高职生角度 | 第55-57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57-60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一 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特征及行为表现调查表(企业人士版) | 第64-65页 |
| 附录二 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特征及行为表现调查表(教师版) | 第65-66页 |
| 附录三 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特征及行为表现调查表(学生版) | 第66-67页 |
| 附录四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2012 届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