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重庆木洞“禾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7-11页
 一、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7-8页
 二、 研究现状第8-9页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四、 主要研究方法第10-11页
第一章 历史与现状第11-17页
 第一节 木洞概况第11-13页
  一、 生态环境第11-12页
  二、 音乐概况第12-13页
 第二节 “禾籁”概况第13-17页
  一、 名称由来第13-14页
  二、 禾籁的历史与现状第14-15页
  三、 禾籁的种类第15-17页
第二章 体裁属性辨析第17-21页
第三章 唱词、音乐特征分析第21-51页
 第一节 唱词特征第21-27页
  一、 押韵形式第21-22页
  二、 衬词第22-23页
  三、 方言运用第23-24页
  四、 艺术特点第24-27页
 第二节 音乐特征第27-49页
  一、 音阶调式第27-28页
  二、 旋律音调第28-38页
  三、 节奏节拍第38-40页
  四、 结构特征第40-49页
 第三节 演唱特点第49-51页
  一、 演唱形式第49页
  二、 发声方法第49-51页
第四章 禾籁的审美内涵第51-57页
 第一节 禾籁农歌——木洞天籁第51页
 第二节 禾籁的审美类型第51-54页
  一、 “质朴美”型禾籁第51-52页
  二、 “抒情美”型禾籁第52-53页
  三、 “深沉美”型禾籁第53-54页
 第三节 禾籁审美的意义第54-57页
第五章 禾籁的传承方式和保护措施第57-63页
 第一节 传统的传承方式第57-58页
  一、 家族影响第57页
  二、 师徒传承第57-58页
  三、 赛歌刺激第58页
 第二节 保护和发展禾籁的新措施第58-63页
  一、 保护传承人第59-60页
  二、 适当市场运作第60页
  三、 继续坚持创新步伐第60-61页
  四、 阵地建设第61页
  五、 加强艺术教育第61-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后记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日语学习者人称代词使用的考察
下一篇:重庆清真西寺仪式经腔的形态学研究--兼论其地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