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动机 | 第9-11页 |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理论背景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原创弦乐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传播途径 | 第15-18页 |
| ·社会背景 | 第15-16页 |
| ·传播途径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原创弦乐作品的美学特征 | 第18-32页 |
|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弦乐作品的基本情况 | 第18-21页 |
| ·海外华人作曲家的创作情况 | 第18-19页 |
| ·国内音乐院校作曲家的创作情况 | 第19-20页 |
| ·左翼作曲家的创作情况 | 第20-21页 |
| ·中国原创弦乐作品美学特征 | 第21-30页 |
| ·西方教育模式的西风东渐 | 第21-24页 |
| ·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乐器上的现代转换 | 第24-26页 |
| ·外来优秀文化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本土转换 | 第26-30页 |
| ·原创弦乐作品美学倾向的发展(从现代美学形态到新古典美学形态)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原创弦乐作品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32-42页 |
| ·草创期(1919 年~1927 年) | 第32-35页 |
| ·中国艺术家对弦乐艺术的逐渐认识 | 第32-33页 |
| ·草创期的弦乐作品创作 | 第33-35页 |
| ·对西洋音乐的简单模仿 | 第35页 |
| ·繁荣阶段(1927 年~1941 年) | 第35-38页 |
| ·国内艺术院校的发展创新 | 第35-36页 |
| ·弦乐原创作品题材百花齐放 | 第36-37页 |
| ·西洋技术的学习创新 | 第37-38页 |
| ·为时所用期(1942 年~1949 年) | 第38-42页 |
| ·为社会服务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 第38-40页 |
| ·以为时所用为主题的弦乐作品 | 第40页 |
| ·为时所用的弦乐作品对新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弦乐原创作品的社会影响和当代意义 | 第42-46页 |
| ·二十世纪前期弦乐作品的美学特征反应了中国美学的现代性 | 第42-43页 |
| ·二十世纪前期弦乐原创作品美学倾向的曲折历程是中国社会曲折前进的身影 | 第43-44页 |
| ·贯穿古今,融汇中西,立足本土,面向当代 | 第44-46页 |
| 全文总结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