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导论第15-38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5-18页
  (一) 变革时期的启示性第15-16页
  (二) 理论实践的代表性第16-17页
  (三) 本人学习工作背景第17页
  (四) 现存研究的不完善第17-18页
  (五) 德育课改的新需求第18页
 二、文献综述第18-22页
  (一)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第18-20页
  (二)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第20-22页
 三、本研究中基本概念的界定第22-35页
  (一) 美国学校第22-25页
  (二) 社会科学课程第25-27页
  (三) 道德教育第27-35页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5-36页
  (一) 研究的目的第35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35-36页
 五、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第36-38页
  (一) 研究的内容第36-37页
  (二) 研究的方法第37页
  (三) 研究的思路第37-38页
第一章 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第38-75页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第41-46页
 第二节 族群变化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第46-53页
  一、族群构成变化第47-51页
  二、族群地位变化第51-53页
 第三节 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第53-63页
  一、熔炉理论与美国化第53-54页
  二、文化多元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第54-60页
  三、多元文化与道德教育第60-63页
 第四节 宗教影响的式微第63-72页
  一、基督教的基本构成及内部纷争第66-67页
  二、基督教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地位的变迁第67-72页
 第五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学校道德教育第72-73页
 第六节 战后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第73-75页
第二章 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与复苏轨迹第75-94页
 第一节 战后至50年代末学校道德教育的肯定期第75-79页
  一、学校道德教育地位的确立第75-76页
  二、道德教育的关注点第76-79页
 第二节 60、70年代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期第79-83页
  一、学校道德教育衰落过程第79-82页
  二、道德教育的关注点第82-83页
 第三节 80年代以来学校道德教育的复苏期第83-94页
  一、学校道德教育复苏过程第83-86页
  二、道德教育的关注点第86-94页
第三章 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衰落与复苏—思想理论流变第94-127页
 第一节 战后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流派第94-102页
  一、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的道德教育理念第95-97页
  二、人本主义(Humanism)的道德教育理念第97-101页
   (一) 理论产生背景第97页
   (二) 代表人物与观点第97-99页
   (三)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第99-101页
  三、要素主义(Educational essentialism)的道德教育理念第101-102页
 第二节 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与复苏--模式的改良与变革第102-127页
  一、衰落期的道德教育模式第103-118页
   (一)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The 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 Model)第103-109页
    1. 时代背景第103-104页
    2. 主要观点第104-108页
    3. 道德教育方法第108页
    4. 评价第108-109页
   (二) 价值澄清模式(The Values Clarification Model)第109-113页
    1. 时代背景第109-110页
    2. 主要观点第110-111页
    3. 道德教育方法第111-112页
    4. 评价第112-113页
   (三) 理性构建模式(The Rationale Building Model)第113-115页
    1. 时代背景第113-114页
    2. 主要观点第114-115页
    3. 道德教育方法第115页
    4. 评价第115页
   (四) 社会行动模式(The Social Action Model)第115-117页
    1. 时代背景第115页
    2. 主要观点第115-116页
    3. 道德教育方法第116页
    4. 评价第116-117页
   (五) 体谅模式(The Consideration Model)第117-118页
    1. 时代背景第117页
    2. 主要观点第117页
    3. 道德教育方法第117-118页
    4. 评价第118页
  二、复苏时期的道德教育模式第118-127页
   (一) 品格教育模式(The Character Education Model)第118-123页
    1. 时代背景第118-120页
    2. 主要观点第120-121页
    3. 道德教育方法第121-122页
    4. 评价第122-123页
   (二) 关怀道德教育模式(The Caring Model)第123-127页
    1. 时代背景第123页
    2. 主要观点第123-125页
    3. 道德教育方法第125页
    4. 评价第125-127页
第四章 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色与展望第127-148页
 第一节 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色第127-143页
  一、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第127-128页
  二、以共同价值观整合多元文化第128-132页
  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模式第132页
  四、全员参与道德教育第132-133页
  五、以法律保障学校道德教育第133-139页
  六、构建学校道德教育的防火墙第139-141页
  七、以公民教育促进社会稳定第141-143页
 第二节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展望第143-148页
  一、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第143-145页
  二、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第145-148页
第五章 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对我国的启示第148-176页
 第一节 长抓学校德育第152-155页
 第二节 构建共同价值第155-160页
 第三节 强化公民教育第160-164页
 第四节 整合教育资源第164-166页
 第五节 更新教育理念第166页
 第六节 重视以法促德第166-171页
 第七节 知性结合活动第171-173页
 第八节 传统联结现代第173-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92页
致谢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
下一篇:基于语义场模型的学科资源聚类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