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绪论 | 第13-35页 |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13-16页 |
二、研究回顾与学术综述 | 第16-29页 |
三、研究时段的说明与研究的困难 | 第29-30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0-32页 |
五、研究的重点与可能创新点 | 第32-35页 |
第一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组织发展 | 第35-58页 |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创立的背景与前提 | 第35-47页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发展(1927.9-1949.1) | 第47-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二章 “学术中国化”社会认知、内涵与评判标准 | 第58-72页 |
一、“学术中国化”社会认知 | 第59-62页 |
二、“学术中国化”概念厘定 | 第62-68页 |
三、“学术中国化”两个层面的评判标准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三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及其“中国化”特色与优势 | 第72-102页 |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调研概况 | 第72-76页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研 | 第76-96页 |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的“中国化”特色与优势 | 第96-100页 |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工业“中国化”之途径探索与抉择 | 第102-143页 |
一、工业化思潮的兴起与南开经济学人“工业化”的主要认知 | 第102-110页 |
二、南开经济学人“资本因子”的权衡与论争 | 第110-123页 |
三、方显廷“工业重心”的思想演变 | 第123-129页 |
四、陈振汉关于“工业区位”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 第129-141页 |
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五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农业“中国化”之体系改造与建构 | 第143-168页 |
一、何廉“三农”主张与农业合作理论 | 第145-153页 |
二、南开经济学人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 第153-159页 |
三、南开经济学人的乡村工业理论与实践 | 第159-166页 |
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六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中国化”经济发展之路的思辨与扬弃 | 第168-243页 |
一、南开经济学人“统制(计划)经济”思想与“计划自由经济”主张 | 第168-194页 |
二、南开经济学人关于国际贸易与外汇问题的研究 | 第194-204页 |
三、南开经济学人关于财税问题的研究 | 第204-222页 |
四、南开经济学人的货币金融与物价管制思想 | 第222-242页 |
小结 | 第242-243页 |
第七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教育“中国化”之模式改革与创新 | 第243-253页 |
一、教改的缘起:“轮回教育”风波 | 第243-244页 |
二、风波的背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44-247页 |
三、实用性致上:“教育中国化”探索 | 第247-252页 |
小结 | 第252-253页 |
第八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之互动合作 | 第253-271页 |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国民政府的互动合作 | 第253-258页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工商企业的互动合作 | 第258-262页 |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农业的互动合作 | 第262-265页 |
四、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学术界的互动合作 | 第265-270页 |
小结 | 第270-271页 |
第九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得失冏争 | 第271-289页 |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得:学科推进 | 第271-275页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失:学理构建 | 第275-280页 |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冏:教研环境 | 第280-284页 |
四、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争:学术“论剑” | 第284-288页 |
小结 | 第288-289页 |
结语 | 第289-298页 |
一、逆境崛起:时局面前的抉择 | 第289-292页 |
二、“中国化”:南开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学术宗旨 | 第292-294页 |
三、内外兼重:一流团队建设与多元融资渠道 | 第294-298页 |
附表 | 第298-350页 |
参考文献 | 第350-3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361-362页 |
致谢 | 第362-3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