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27页 |
一、 研究缘起及相关问题说明 | 第14-1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23-25页 |
四、 论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新 10 年”文学发展的“历史前提” | 第27-51页 |
第一节 20 世纪中国文学一直处在社会中心 | 第27-34页 |
第二节 90 年代中期开始文学“边缘化” | 第34-40页 |
一、 文学地位“边缘化” | 第35-37页 |
二、 文本阅读方式的“边缘化” | 第37-38页 |
三、 作家群体的“边缘化” | 第38-40页 |
第三节 长篇小说写作热开始兴起 | 第40-48页 |
一、 建国后长篇小说的两次热潮 | 第40-42页 |
二、 “90 年代”长篇小说热潮: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写作热 | 第42-48页 |
第四节 “个人化写作”开始上路 | 第48-51页 |
第二章 “新 10 年”长篇小说的四个重要变化 | 第51-65页 |
第一节 “新 10 年”长篇小说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峰” | 第51-56页 |
一、 中国文学史上的长篇小说创作 | 第51-54页 |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 20 世纪末的长篇小说数量:潮起潮落 | 第54-55页 |
三、 “新 10 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数量达到激增状态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新 10 年”长篇小说题材变化:超现实倾向强烈 | 第56-62页 |
一、 我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 第56-58页 |
二、 八、九十年代:由公众题材(大我)向个人题材(小我)的转变 | 第58-59页 |
三、 “新 10 年”长篇小说超现实化强烈,娱乐化明显 | 第59-62页 |
第三节 写作群体变化:现代文学以来作者群体最为多元的一个时期 | 第62-63页 |
第四节 媒介影响下的文本形式变化:多种多样 | 第63-65页 |
第三章 “新10 年”长篇小说的内部成因:文学观念的嬗变与调适 | 第65-79页 |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观念嬗变的轨迹 | 第65-67页 |
第二节 “新 10 年”文学观念的嬗变 | 第67-68页 |
一、 平民化和庸常化 | 第67页 |
二、 通俗化与娱乐化 | 第67-68页 |
三、 商品化与市场化 | 第68页 |
第三节 从各类文学奖看“新 10 年”以来文学观念的调适 | 第68-79页 |
一、 文学奖的设立与类别 | 第68-70页 |
二、 长篇小说与“官方”文学奖 | 第70-74页 |
三、 长篇小说与“民间”文学奖 | 第74-76页 |
四、 文学奖引发的文学思考 | 第76-79页 |
第四章 “新10 年”长篇小说的外部成因:生产方式的转型与变化 | 第79-113页 |
第一节 传媒方式嬗变促成文学存在形态多样化 | 第79-86页 |
一、 传媒方式与社会发展 | 第79-81页 |
二、 “新 10 年”文学“全语言时代”使文学形态多样化 | 第81-84页 |
三、 “三分天下”的文学新格局令文坛异彩纷呈 | 第84-86页 |
第二节 传媒变化使文学走向市场化与产业化 | 第86-96页 |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生产由体制化向市场化逐步转化 | 第86-88页 |
二、 “新 10 年”的作家主动与市场合作 | 第88-92页 |
三、 文学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使作品数量徒增 | 第92-94页 |
四、 “盛大文学”:产业化经营成功个案 | 第94-96页 |
第三节 新媒介带来文学创作主体泛化 | 第96-108页 |
一、 文学大众化历程 | 第97页 |
二、 通过全民参与,文学大众化时代“正式开启” | 第97-100页 |
三、 文学创作自主化使文学“大众化”成为可能 | 第100-102页 |
四、 充满“朝气”的文学——“新 10 年”文学“低龄化”现象 | 第102-108页 |
第四节 新传媒带来的阅读变化:快餐式消费 | 第108-113页 |
一、 文学阅读成为一种消费活动,阅读就是为了消遣 | 第109-110页 |
二、 接受主体与创作主体互动形成文学新的增长点 | 第110-111页 |
三、 读者分群化使得市场文学作品销量增加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新 10 年”长篇小说反思与新世纪文学的发展 | 第113-118页 |
第一节 “新 10 年”长篇小说现象反思 | 第113-115页 |
一、 文学作品类型化泛滥 | 第113-114页 |
二、 文学作品上也体现严重的城乡差别,比例失调 | 第114页 |
三、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新世纪文学发展走向前瞻 | 第115-118页 |
一、 文学作品的类型化特点会延续下去,作品质量会提升 | 第115页 |
二、 农村题材的作品数量会逐渐增多 | 第115-116页 |
三、 新媒体的技术设备会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更新更全面的 | 第116页 |
四、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会不断完善 | 第116-117页 |
五、 文学的民族性增强、国际化凸显,中国文学将走向世界 | 第117-118页 |
结语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附录一 2000-2010 年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书目(部分) | 第128-155页 |
附录二 中国当代包含长篇小说的文学奖情况表 | 第155-15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