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部件、零件论文--配气机构论文

基于电磁驱动气门的发动机配气相位优化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1 绪论第7-14页
   ·引言第7页
   ·可变配气机构发展现状第7-12页
     ·凸轮驱动可变配气机构第8-9页
     ·无凸轮驱动可变配气机构第9-10页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0-12页
   ·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及配气相位优化概述第12-13页
   ·本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第13-14页
2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第14-19页
   ·工作原理第14-16页
   ·性能测试第16-17页
   ·应用前景第17-18页
   ·本章小结第18-19页
3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19-26页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第19-21页
   ·变工况燃烧参数修正第21-23页
   ·发动机模型验证第23-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4 发动机配气相位联合仿真优化平台第26-36页
   ·优化算法设计第26-28页
     ·标准遗传算法第26-27页
     ·改进遗传算法程序设计第27-28页
   ·联合仿真优化平台建立第28-33页
     ·联合仿真优化的实现第29-30页
     ·满负荷工况优化策略第30-32页
     ·部分负荷工况优化策略第32-33页
   ·联合仿真优化方法有效性验证第33-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5 满负荷工况发动机配气相位优化第36-49页
   ·提高充气效率的理论分析第36页
   ·进气门全可变模式第36-42页
     ·进气相位优化第37-39页
     ·排气相位优化第39-41页
     ·优化结果分析第41-42页
   ·进排气门全可变模式第42-46页
     ·配气相位联合仿真优化第43-45页
     ·优化结果分析第45-46页
   ·两种模式下优化结果对比第46-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6 发动机部分负荷工况配气相位优化第49-68页
   ·发动机负荷控制方法第49-51页
   ·无节气门负荷控制理论分析第51-53页
   ·部分负荷配气相位优化第53-65页
     ·进气关闭角第53-61页
     ·排气开启角第61-65页
     ·气门重叠角和排气开启角第65页
   ·单/双进气门工作模式的初步探讨第65-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7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总结第68-69页
   ·展望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附录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MT离合器控制方法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高速旋转试验机关键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