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曼诺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8-15页 |
第二节 希曼诺夫斯基生平及交响乐创作概况 | 第15-26页 |
一 生平简述 | 第15-16页 |
二 交响曲的创作概况 | 第16-19页 |
三 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 第19-21页 |
四 希曼诺夫斯基与波兰民间音乐 | 第21-23页 |
五 交响曲体裁的发展与创新 | 第23-25页 |
六 关于第四交响曲 | 第25-26页 |
第一章 主题形态与曲式结构 | 第26-40页 |
第一节 主题形态与曲式结构分析 | 第26-35页 |
一 第一乐章主题形态与曲式结构 | 第26-31页 |
二 第二乐章主题形态与曲式结构 | 第31-32页 |
三 第三乐章主题形态与曲式结构 | 第32-35页 |
第二节 主题形态的特点 | 第35-38页 |
一 主题形态与波兰民歌的关系 | 第35-37页 |
二 主题形态特点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曲式结构特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主题发展手法与主题-动机贯穿 | 第40-47页 |
第一节 主题动机发展手法分析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主题-动机贯穿方式 | 第42-47页 |
一 点式分散 | 第42-44页 |
二 主题并置 | 第44-45页 |
三 转调与模进 | 第45页 |
四 音程扩展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和声处理 | 第47-64页 |
第一节 和弦结构 | 第47-58页 |
一 三度叠置 | 第47-52页 |
二 非三度叠置 | 第52-55页 |
三 三音集合 | 第55-58页 |
第二节 和声进行 | 第58-61页 |
一 持续和声进行 | 第58页 |
二 交替进行 | 第58-59页 |
三 平行进行 | 第59-60页 |
四 半音模进 | 第60页 |
五 复合和声 | 第60-61页 |
第三节 中心音和中心音响 | 第61-64页 |
一 中心音 | 第61-62页 |
二 中心音响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复调技法 | 第64-73页 |
第一节 双调性与多调性复调结构 | 第64-67页 |
第二节 双调式复调结构 | 第67-69页 |
一 纵向叠置的双调式复调结构 | 第67-68页 |
二 自然音综合音阶结构 | 第68-69页 |
第三节 节奏复调结构 | 第69-72页 |
第四节 固定音型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管弦乐配器手法 | 第73-88页 |
第一节 乐队编制与乐队编制的特点 | 第73-74页 |
一 乐队编制 | 第73-74页 |
二 乐队编制的特点 | 第74页 |
第二节 音色 | 第74-79页 |
一 钢琴音色开发 | 第74-76页 |
二 单一音色 | 第76页 |
三 混合音色 | 第76-79页 |
第三节 音色的展开方式和配器布局 | 第79-88页 |
一 主导动机的音色处理 | 第80页 |
二 音色转换 | 第80-82页 |
三 色彩强化 | 第82-84页 |
四 持续音的音色处理 | 第84-88页 |
第六章 希曼诺夫斯基民族主义风格的创作特点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附录 | 第94-97页 |
后记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