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引言 | 第8-13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四) 相关概念和范畴界定 | 第11-13页 |
二、中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比较 | 第13-24页 |
(一) 中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共性 | 第13-17页 |
(二) 中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差异 | 第17-18页 |
(三) 中新两国义务教育制度之比较 | 第18-24页 |
1. 新加坡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 第18-21页 |
2. 中新两国义务教育制度之异同 | 第21-24页 |
三、中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目标的比较 | 第24-33页 |
(一) 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目标 | 第24-25页 |
1. 《中小学公民课程及训练纲要》中的德育目标 | 第24-25页 |
2. 《好公民》中的德育目标 | 第25页 |
3. 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 | 第25页 |
(二)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目标 | 第25-28页 |
1.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目标 | 第25-26页 |
2.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目标 | 第26-28页 |
(三) 中新两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目标的比较 | 第28-33页 |
1. 中新两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目标特色比较 | 第28-31页 |
2. 中新两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目标的共性与差异分析 | 第31-33页 |
四、中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 | 第33-47页 |
(一) 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的内容与特色 | 第33-37页 |
1. 小学德育内容 | 第33-34页 |
2. 中学德育内容 | 第34-35页 |
3. 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内容特色——儒家伦理为本的“五大共同价值观”教育 | 第35-37页 |
(二)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内容 | 第37-42页 |
1. 小学阶段德育内容 | 第37-39页 |
2. 初中阶段德育内容 | 第39-41页 |
3. 当前中国的“三大”主要德育内容——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 | 第41-42页 |
(三) 中新两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内容比较 | 第42-47页 |
五、中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实施方式的比较 | 第47-63页 |
(一) 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实施方式 | 第47-55页 |
1. 德育途径的多渠道化 | 第47-50页 |
2. 德育方法的综合化 | 第50-52页 |
3. 德育手段的电子化 | 第52-53页 |
4. 新加坡德育实施方式的特色——道德教育手段的法制化 | 第53-55页 |
(二)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实施方式 | 第55-58页 |
1. 德育途径 | 第55-57页 |
2. 德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 第57-58页 |
(三) 中新两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实施方式的共性分析与差异比较 | 第58-63页 |
六、借鉴与启示 | 第63-73页 |
(一) 政府要关注德育问题,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 第63-64页 |
(二)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 | 第64-66页 |
(三) 德法并举,倡导道德教化与法纪约束相结合 | 第66-67页 |
(四) 弘扬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吸纳世界文明成果,创建中国特色的道德体系 | 第67-69页 |
(五) 拓展德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 | 第69-70页 |
(六) 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增强德育的渗透性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