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动词与动量词组合关系研究述评 | 第11-18页 |
一、动量词的静态研究:立类与分类 | 第11-13页 |
·量词的立类 | 第11-12页 |
·名量与动量的区分 | 第12页 |
·动量词的内部分类 | 第1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二、动、量组合的动态研究:语义特征与双向选择 | 第13-15页 |
·语义特征分析的引入 | 第13-14页 |
·双向选择的研究原则 | 第14-15页 |
三、动、量组合的多元研究:功能、认知和语法化 | 第15-17页 |
·动、量组合的功能研究 | 第15页 |
·动、量组合的认知研究 | 第15-16页 |
·动、量组合的语法化研究 | 第16-17页 |
四、动、量组合研究展望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方法与动、量组合的研究框架 | 第18-33页 |
一、理论前提:以语义语法理论为主,以认知功能语法为辅 | 第18-19页 |
二、界性理论与量范畴的形成 | 第19-21页 |
·界性理论 | 第19-20页 |
·有界、无界的对立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 | 第20-21页 |
三、汉语动词的界性分类 | 第21-25页 |
·关于动词界性特征的核查标准 | 第21-22页 |
·汉语动词界性分类的结果 | 第22-25页 |
四、动量词的本质、形成理据及分类 | 第25-27页 |
·动量词的本质 | 第25页 |
·动量词的形成理据 | 第25-26页 |
·动量词的分类 | 第26-27页 |
五、动词和动量词的组合流程 | 第27-29页 |
·组合流程 | 第27-28页 |
·流程说明 | 第28-29页 |
六、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框架和有关说明 | 第29-33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框架安排 | 第30-31页 |
·有关说明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计数量词“次”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33-52页 |
一、动量词“次”的来源与发展 | 第33-40页 |
·动量词“次”的来源 | 第33-35页 |
·动量词“次”的发展 | 第35-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二、现代汉语中“num+次”对动词的语义选择 | 第40-43页 |
·关于“重复”的内涵 | 第40-41页 |
·重复动词的有界性及有界动词与“num+次”的选择组合 | 第41-43页 |
·动量词“次”与动词广泛搭配的原因探讨 | 第43页 |
三、“num+次”与动词组合的句法和语用调控 | 第43-52页 |
·动词与“num+次”组合的句法调控 | 第44-48页 |
·动词与“num+次”组合的语用调控 | 第48-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计时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52-74页 |
一、计时量词概述 | 第52-55页 |
·计时量词及其构成 | 第52-53页 |
·“num+计时量词”的语义分类 | 第53-54页 |
·确立计时量词的理据或标准 | 第54-55页 |
二、“num+时量词”与动词的语义选择 | 第55-63页 |
·已有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 | 第55-58页 |
·动词的语义分类及其与“num+时量词”的语义选择 | 第58-61页 |
·弱持续性双界动词与“num+时量词”组合的内部差异 | 第61-63页 |
三、“num+时量词”与动词组合的句法和语用调控 | 第63-74页 |
·句法因素对动词与“num+时量词”组配的调控与影响 | 第63-66页 |
·语用因素对动词与“num+时量词”组配的调控与影响 | 第66-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数时量词“下”、“把”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74-106页 |
一、数时量词“下”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74-97页 |
·动量词“下”的来源及其使用上的历时考察 | 第74-82页 |
·现代汉语中“num+下”与动词的语义选择 | 第82-88页 |
·动词与“num+下”组合的句法和语用调控 | 第88-97页 |
二、数时量词“把”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97-106页 |
·动量词“把”的来源及其与动词组合的历时考察 | 第97-99页 |
·现代汉语中补位动量词“把”对动词的语义选择 | 第99-106页 |
第六章 工具量词、结果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06-130页 |
一、工具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06-118页 |
·C_器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06-112页 |
·C_外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12-118页 |
二、结果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18-130页 |
·伴随性结果量词和非伴随性结果量词 | 第118-119页 |
·伴随性结果量词对动词的语义选择 | 第119-130页 |
第七章 情态量词“番、通、气、顿”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30-148页 |
一、“番、通、气、顿”的表量共性 | 第130-131页 |
二、“一番”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31-135页 |
·“番”的语源义及与“一番”组合的动词的主要类别 | 第131-132页 |
·动词V与“一番”组配的语义特点 | 第132-135页 |
三、“一通”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35-139页 |
·“通”的语源义及与“一通”组合的动词的主要类别 | 第135-137页 |
·动词V与“一通”组配的语义特点 | 第137-139页 |
四、“一气”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39-143页 |
·“气”的语源义及与“一气”组合的动词的主要类别 | 第139-141页 |
·动词V与“一气”组配的语义特点 | 第141-143页 |
五、“num+顿”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43-147页 |
·“顿”的语源义及与“num+顿”组合的动词的主要类别 | 第143-145页 |
·动词V与“num+顿”组合的语义特点 | 第145-147页 |
六、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八章 情态量词“遍、趟、场_1、场_2”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48-164页 |
一、“num+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48-155页 |
·动量词“遍”的周遍义 | 第148-151页 |
·“num+遍”对动词的语义选择 | 第151-155页 |
二、“num+趟”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55-158页 |
·“num+趟”对动词的语义选择 | 第155-157页 |
·小结 | 第157-158页 |
三、“num+场_1”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58-160页 |
·“场_1”的语源义及与“num+场_1”组合的动词的主要类别 | 第158-159页 |
·动词V与“num+场_1”组合的语义特点 | 第159-160页 |
四、“num+场_2”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 第160-163页 |
·与“num+场_2”组合的动词的主要类别 | 第160-161页 |
·动词V与“num+场2”组合的语义特点 | 第161-163页 |
·“场2”与“场1”的传承关系 | 第163页 |
五、共性总结 | 第163-164页 |
第九章 状位“num+动量词”的语义功能及其与动词性词语的选择组合 | 第164-187页 |
一、状位“num+次”的语义功能及其与动词性词语的选择组合(个案一) | 第164-172页 |
·状位“num+次”的语义功能以及与VP的语义关系 | 第164-168页 |
·状位“num+次”对VP的语义选择 | 第168-172页 |
·结语 | 第172页 |
二、状位“num+时量词”的语义功能及其对VP的语义选择(个案二) | 第172-183页 |
·状位“num+时量词”的语义功能 | 第172-178页 |
·状位“num+时量词”对VP的语义选择 | 第178-182页 |
·结语 | 第182-183页 |
三、对“num+动量词”状位与补位功能分化的认知解释 | 第183-187页 |
第十章 总结 | 第187-190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187页 |
二、创新点 | 第187-188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88-189页 |
·理论意义 | 第188页 |
·实践意义 | 第188-189页 |
四、不足之处 | 第189-190页 |
注释 | 第190-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0页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200-201页 |
后记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