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平调艺术特色初探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大平调剧种的形成探源 | 第8-11页 |
第一节 大平调剧种形成的历史考察 | 第8-9页 |
第二节 大平调剧种形成的音乐考察 | 第9-11页 |
(一) 唱腔旋律的比较 | 第10页 |
(二) 音乐节奏的比较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大平调唱腔艺术特色 | 第11-37页 |
第一节 语言与唱腔的结合 | 第11-15页 |
(一) 地方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 第11-12页 |
(二) 戏词的结构特点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结构及特点 | 第15-37页 |
(一) 头板类 | 第15-20页 |
(二) 二板类 | 第20-24页 |
(三) 流水板类 | 第24-26页 |
(四) 三板类 | 第26-30页 |
(五) 过门音乐 | 第30页 |
(六) 常用的传统丝弦、唢呐曲牌程式 | 第30-33页 |
(七) 打击乐的运用及其曲牌程式 | 第33-37页 |
第三章 大平调的演唱风格 | 第37-45页 |
第一节 浅析大平调的演唱方法和特点 | 第37-43页 |
(一) 用气与演唱 | 第37-38页 |
(二) 吐字与演唱 | 第38页 |
(三) 演唱中的润腔技法 | 第38-41页 |
(四) “行当”唱法的特点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演唱风格的演变 | 第43-45页 |
(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 | 第43页 |
(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期间 | 第43-44页 |
(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大平调的表演艺术特征 | 第45-48页 |
第一节 多种角色体制的全面发展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综合性表演的进一步发展 | 第46-48页 |
余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