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1.序论 | 第12-15页 |
|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语料的选定 | 第13-15页 |
| 2.趋向动词的研究综述 | 第15-35页 |
| ·趋向动词的产生和历史演变 | 第15-17页 |
| ·趋向动词的名称、范围和性质 | 第17-21页 |
| ·趋向动词的名称 | 第17-18页 |
| ·趋向动词的范围 | 第18-19页 |
| ·趋向动词的性质 | 第19-21页 |
| ·动趋式专题研究 | 第21-33页 |
| ·参照点的研究 | 第21-22页 |
| ·动趋式补语的性质 | 第22-23页 |
| ·动趋式补语的非趋向义 | 第23-26页 |
| ·动趋式句式研究 | 第26-28页 |
| ·动趋式宾语的位置 | 第28-30页 |
| ·动趋式的偏误分析和对外教学 | 第30-31页 |
| ·动趋式其他研究 | 第31-33页 |
| ·动趋式研究的特点 | 第33-35页 |
| 3."来"和"去"的参照点研究 | 第35-56页 |
| ·参照点1:无标参照点 | 第37-43页 |
| ·参照点2:有标参照点 | 第43-47页 |
| ·事件时刻位置 | 第43-45页 |
| ·听话人的位置 | 第45-47页 |
| ·参照点3 | 第47-52页 |
| ·小结 | 第52-56页 |
| 4."来+VP"和"去+VP" | 第56-73页 |
| ·"来+VP"的语义分析 | 第56-65页 |
| ·"来_1+VP" | 第56-58页 |
| ·"来_2+VP" | 第58-62页 |
| ·"来_3+VP" | 第62-65页 |
| ·"去+VP"的语义分析 | 第65-68页 |
| ·"去_1+VP" | 第65-66页 |
| ·"去_2+VP" | 第66-67页 |
| ·"去_3+VP" | 第67-68页 |
| ·"来+VP"和"去+VP"对比 | 第68-71页 |
| ·"来_1+VP"、"去_1+VP"对比 | 第68页 |
| ·"来_2+VP"、"去_2+VP"对比 | 第68-69页 |
| ·"来_3+VP"、"去_3+VP"对比 | 第69-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5."来"和"去"的不对称现象研究 | 第73-101页 |
| ·"来"和"去"不对称现象的语义分析 | 第73-80页 |
| ·空间 | 第73-75页 |
| ·时间 | 第75-77页 |
| ·获得/消失 | 第77页 |
| ·肯定/否定 | 第77-79页 |
| ·常态/非常态 | 第79-80页 |
| ·期望/非期望 | 第80页 |
| ·"来"和"去"不对称现象的认知解释 | 第80-98页 |
|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 第81-84页 |
| ·容器隐喻 | 第84-89页 |
| ·时间隐喻 | 第89-95页 |
| ·方向隐喻 | 第95-98页 |
| ·小结 | 第98-101页 |
| 6.趋向动词"来"和"去"的汉韩对比 | 第101-113页 |
| ·参照点 | 第101-104页 |
| ·陈述句:说话人的位置是固定的 | 第101-102页 |
| ·陈述句:说话人的位置是移动的 | 第102-103页 |
| ·疑问句 | 第103-104页 |
| ·位移事件的词汇化类型学考察 | 第104-110页 |
| ·位移事件与语言类型学 | 第104-106页 |
| ·韩语位移事件的语言类型学特性 | 第106-107页 |
| ·汉语位移事件的语言类型学特性 | 第107-109页 |
| ·汉韩位移事件的语言类型学对比 | 第109-110页 |
| ·小结 | 第110-113页 |
| 7.结语 | 第113-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33页 |
| 后记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