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词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目录 | 第11-13页 |
| 引论 | 第13-18页 |
| 第1章 童话 | 第18-30页 |
| ·童话的内容 | 第18-20页 |
| ·童话的艺术风格 | 第20-22页 |
| ·童话与文学创作 | 第22-30页 |
| 第2章 互文性理论简述 | 第30-37页 |
| ·概念及发展简述 | 第30-32页 |
| ·互文的意义及功能 | 第32-33页 |
| ·互文关系的划分 | 第33-37页 |
| 第3章 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与《比目鱼》的互文关系 | 第37-118页 |
| ·《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内容 | 第37-39页 |
| ·“我写什么”——《比目鱼》内容简介 | 第39-41页 |
| ·《渔夫和他的妻子》与《比目鱼》主题与叙述结构的互文关系 | 第41-43页 |
| ·书名《比目鱼》和角色比目鱼与童话的互文关系 | 第43-61页 |
| ·书名《比目鱼》 | 第43-46页 |
| ·小说中的角色——比目鱼 | 第46-61页 |
| ·比目鱼的叙述功能 | 第47-48页 |
| ·比目鱼——意义的复合体 | 第48-61页 |
| ·比目鱼的形象——一个神秘的混合体 | 第49-52页 |
| ·具有神话色彩的比目鱼形象 | 第52-56页 |
| ·比目鱼的比喻性 | 第56-61页 |
| ·童话与小说中人物的互文关系 | 第61-97页 |
| ·渔夫——小说中的男性角色 | 第61-70页 |
| ·各历史时期的男性代表 | 第62-63页 |
| ·“我”的种种——一种叙述策略 | 第63-70页 |
| ·渔夫的妻子——小说中的女性角色 | 第70-77页 |
| ·厨娘们 | 第70-75页 |
| ·叙述者的妻子伊瑟贝尔 | 第75-77页 |
| ·“渔夫”和“妻子”的关系 | 第77-97页 |
| ·厨娘和其丈夫的关系 | 第77-80页 |
| ·叙述者与妻子伊瑟贝尔的关系 | 第80-90页 |
| ·妇女解放——女权法庭——伊瑟贝尔们 | 第90-97页 |
| ·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在《比目鱼》中的其他变体 | 第97-109页 |
| ·“反童话”和“另外一种真理” | 第97-99页 |
| ·比目鱼和天狼 | 第99-101页 |
| ·多罗特娅——直接走进了童话 | 第101-103页 |
| ·天堂里的童话 | 第103-105页 |
| ·比目鱼不应负责的童话 | 第105-107页 |
| ·童话重新开始 | 第107-109页 |
| ·“唉,比目鱼!你的童话结局凶险。” | 第109-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8页 |
| 第4章 童话的艺术功能 | 第118-135页 |
| ·虚构与真实 | 第118-126页 |
| ·童话:“现实的双层底” | 第126-135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135-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