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艺美学论文

批判与救赎——从存在论美学到生活诗学

中文提要第1-7页
英文提要第7-9页
绪论、超越的迷津第9-14页
第一部分、海德格尔存在诗学批判第14-59页
 导论、海德格尔美学在其哲学中的地位及其面向未来的生长点第14-16页
 第一章、海德格尔论美第16-21页
  美与真理:美是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第16-17页
  美与存在:一切在者之在就是最美者第17-18页
  美与自然:美的本质是同时的迷惑和出神第18-19页
  海氏美论的现实意义与问题第19-21页
 第二章、海德格尔论诗第21-34页
  第一节、诗与艺术:“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第21-24页
   诗与艺术相通的道路在哪里第21-22页
   广义之诗在何种意义上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第22-23页
   海氏论诗与艺术之关系引起的问题第23-24页
  第二节、诗与存在:“诗乃存在之词语性创建”第24-28页
   “诗乃存在之词语性创建”——诗之本质性的本质第25页
   诗最清白无邪又最危险——诗之本质的双重规定第25-26页
   诗是诸神的暗示又是民族之音的解释——诗之本质的内在自由法则第26-27页
   海氏诗歌本质论的意义与缺陷第27-28页
  第三节、诗与栖居:“人诗意地栖居大地”第28-33页
   人栖居于大地第28-29页
   诗意的栖居是本真的栖居第29-30页
   栖居生活是此在理想的生活第30-31页
   “诗意地栖居”命题的意义与问题第31-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海德格尔论艺术第34-55页
  第一节、作品论:“作品的本质就是真理的发生”第34-40页
   物性不是通达艺术之路;艺术作品不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器具第34-35页
   作品之作品存在: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第35-38页
   作品是真理栖居的理想之所第38-39页
   海氏作品论的意义与问题第39-40页
  第二节、创作论:创作即对存在之真理的接收和获取第40-44页
   创作是真理入主之存在者(作品)的空前绝后的生产第40-41页
   被创作存在的两个本质性规定第41-42页
   艺术家之本质:真理进入作品的通道第42-43页
   海氏创作论的意义和问题第43-44页
  第三节、保藏论兼艺术本质论:“艺术就是对作品中的真理的创作性保藏”第44-48页
   作品之保藏意味着:“置身于在作品中发生的存在者之敞开性中”第44-45页
   艺术之本质:“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第45-47页
   海氏艺术保藏论及本质论的得失及引发的问题第47-48页
  第四节、现代技术—艺术论:衰落与拯救第48-53页
   现代技术是异化的技术第48-50页
   现代艺术是异化的艺术第50-51页
   复兴本真艺术,拯救人类未来第51-52页
   海氏现代技术—艺术论的意义与问题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第55-59页
  海氏美学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第55-56页
  海氏美学是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第56-57页
  生活存在作为美学新本体第57-59页
第二部分、思想的路标:存在·生命·生活第59-107页
 导论、救赎之途何在第59-61页
 第五章、存在的虚妄第61-75页
  第一节、西方古代哲学存在观:存在与非存在第61-65页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510 B.C.—?)第61-62页
   德谟克利特(Dimocritus ca.460—360 B.C.)、留其波(Leucippus)第62页
   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 ca.490—ca.421 B.C.)、高尔吉亚(Gorgias)第62-63页
   柏拉图(Plato ca.428—ca.348 B.C.)第63页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第63-64页
   普罗丁(Plotinus ca.204—270 A.D.)第64-65页
  第二节、西方近代哲学存在观:存在的证明第65-69页
   经院哲学:波爱修斯(Boethius)、安瑟伦(St.Anselm 1033-1109)、罗瑟林(Roscellinus 1050—1125)、阿伯拉尔(Abelard 1079—1142)、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 1225—1274)第65-66页
   唯理论哲学:笛卡尔(Descartes 1596—1650)第66-67页
   经验论哲学:贝克莱(Berkeley 1685—1753)、休谟(Hume 1711—1776)第67-68页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Kant 1724—1804)、黑格尔(Hegel 1770—1831)第68-69页
  第三节、西方现当代哲学存在观:人类的存在第69-75页
   克尔凯戈尔(Kierkgaard 1813—1855)第70页
   雅斯贝尔斯(Jaspers 1883—1969)第70-71页
   胡塞尔(Husserl 1859—1938)第71页
   海德格尔(Heidegger 1889—1976)第71-73页
   萨特(Sartre 1905—1980)第73-75页
 第六章、生命的无助第75-85页
  第一节、生命哲学的发端第75-78页
   叔本华(Schopenhauer 1788—1860):生命意志第75-76页
   尼采(Nietzsche 1844—1900):权力意志第76-78页
  第二节、生命哲学的鼎盛第78-82页
   狄尔泰(Dillthey 1833—1911):体验生命第78页
   西美尔(Simmel 1853—1918):精神生命第78-80页
   柏格森(Bergson 1859—1941):生命冲动第80-82页
  第三节、生命哲学的渗透第82-85页
   马克思(Marx 1818—1883):生命活动第82-83页
   施韦泽(Schweitzer 1875—1965):敬畏生命第83-85页
 第七章、生活的实在第85-107页
  第一节、古代生活观的三大范式第85-90页
   柏拉图(Plato ca.428—ca.348 B.C.):游戏的生活第85-86页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理性的生活第86-88页
   伊壁鸠鲁(Epicurus 341—271 B.C.)、塞涅卡(Seneca 4B.C.?—65 A.D.)、奥勒留(Aurelius 121—180 A.D.):自然的生活第88-90页
  第二节、生活诗学基本概念(一):写意的生活第90-93页
   蒙田(Montaigne 1533—1592):写意的生活第90-91页
   洛克(Locke 1632—1704)、休谟(Hume 1711—1776):生活本能、习惯、同情第91-92页
   叔本华(Schopenhauer 1788—1860)、尼采(Nietzsche 1844—1900):生活艺术化第92-93页
  第三节、生活诗学基本概念(二):生活的世界第93-101页
   马克思(Marx 1818—1883):类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第93-94页
   奥伊肯(Eucken 1846—1926):精神生活第94-95页
   西美尔(Simmel 1853—1918):生活风格第95-98页
   胡塞尔(Husserl 1859—1938)、哈贝马斯(Habermas 1929—):生活世界第98-99页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生活形式第99-101页
  第四节、生活诗学基本概念(三):积极的生活第101-107页
   加塞尔(Gasset 1883—1955):我的生活第101-102页
   加缪(Camus 1913—1960):荒谬的生活第102-104页
   阿伦特(Arendt 1906—1975):积极生活、生活就是故事第104-105页
   鲍曼(Bauman 1925—):生活在碎片之中、生活质量第105-107页
第三部分、走向生活诗学第107-154页
 导论、美学与生活第107-112页
 第八章、美与生活第112-122页
  第一节、历史言说第112-116页
   博克:美感即生活之快感第112-113页
   席勒:美乃生活与形象的统一第113-114页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第114-116页
  第二节、美之本质第116-119页
   美与生命—生活—存在第116页
   自我与生命—生活—存在第116-117页
   美是生活之在的呈现第117-119页
  第三节、美之意义第119-122页
   提升生活第119页
   整全生活第119-120页
   感念生活第120-122页
 第九章、诗与生活第122-132页
  第一节、诗之元素第122-127页
   诗与生活第122-124页
   诗与生命第124页
   诗与存在第124-125页
   诗与音乐第125-127页
  第二节、诗之本质第127-130页
   诗人体验第127-128页
   哲人理论第128-129页
   诗乃生活之在的音乐化第129-130页
  第三节、诗之意义第130-132页
   再造整体存在的人第130页
   回击后现代相对主义第130-131页
   营造和谐的生活世界第131-132页
 第十章、艺术与生活第132-154页
  第一节、传统模式第132-140页
   生活高于艺术第132-134页
   艺术高于生活第134-136页
   生活与艺术同一第136-140页
  第二节、艺术本质第140-146页
   艺术通过“生活之是”体悟“生活之在”第140-142页
   形式优先原理——形式消化生活第142-144页
   艺术是生活之在的审美形式第144-146页
  第三节、艺术逻辑第146-151页
   阿多诺:艺术(本身)的逻辑与艺术中的逻辑第146-147页
   康德:概念逻辑与情感逻辑第147-148页
   波普尔:情境逻辑第148-149页
   艺术逻辑:生活逻辑、超逻辑、游戏逻辑第149-151页
  第四节、艺术意义第151-154页
   保存和改变生活第151-152页
   回答和提问生活第152页
   再现和表现生活第152页
   呈现与追问生活之在第152-154页
结语、向理论主义宣战第154-156页
附录、短文五篇第156-158页
 《积极生活》第156页
 《感念生活》第156页
 《活出滋味》第156-157页
 《敢于还手》第157页
 《刑天》第157-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4页
后记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Cr3529正向消减文库部分片段的序列分析及反向文库中一个未知蛋白基因的cDNA克隆
下一篇:行政伦理视角下中国公务员行政责任冲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