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教材研究与管理论文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课程知识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导论第7-14页
 一、 问题的提出--建构主义视野下对课程知识研究的缺失第8-9页
 二、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9-13页
  (一) 课程第9-11页
   1 学科知识的课程取向第10页
   2 学生兴趣或经验的课程取向第10页
   3 社会改造或社会适应的课程取向第10-11页
  (二) 知识第11-12页
  (三) 课程知识第12-13页
 三、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3-14页
第一部分 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与发展路线第14-27页
 一、 建构主义的发展历程第14-16页
  (一) 建构主义的萌芽第14-15页
  (二) 建构主义的确立第15-16页
  (三) 建构主义的发展第16页
 二、 建构主义的心理学路线和社会学路线第16-19页
  (一) 心理学的路线--个体建构主义第16-17页
  (二) 社会学的路线--社会建构论第17-19页
 三、 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第19-27页
  (一) 个体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第20-22页
   1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重新释义第20页
   2 个体建构主义对教学的重新理解第20-21页
   3 个体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第21-22页
  (二)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思想第22-27页
   1 颠覆的知识观第22-23页
   2 强纲领第23-24页
   3 相对主义第24-25页
   4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思想第25-27页
第二部分 课程知识的建构第27-60页
 一、 课程知识的建构之双重涵义第28-29页
  (一) 课程知识的个体建构的基本涵义第28-29页
  (二) 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的基本涵义第29页
 二、 课程知识的社会学研究现状第29-32页
  (一) 新教育社会学的社会课程论及其主张第30-31页
  (二) 社会批判课程理论及其主张第31-32页
   1 再生产理论第31-32页
   2 抵制理论第32页
 三、 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第32-44页
  (一) 谁来建构?第33-37页
  (二) 如何建构?第37-44页
   1 科举制度何以成为唐代社会的选官机制?第37-38页
   2 科举制度下学校教育受到什么样的社会控制?第38-40页
   3 课程知识的选择如何与社会控制内在统一?第40-44页
 四、 课程知识的个体建构第44-60页
  (一) 课程知识个体建构的教师层面第45-50页
   1 课程知识观第45-46页
   2 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基本态度第46-47页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知识的变动第47-48页
   4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知识进行变动的具体方法第48-49页
   5 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建构是发展性的第49-50页
  (二) 课程知识个体建构的学生层面第50-60页
   1 学生层面的课程知识的个体建构的基本动因第50-52页
   2 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个体建构主要表现第52-54页
   3 学生的课程知识个体建构的基本特征第54-56页
   附1: 中小学教师课程知识建构的调查问卷第56-58页
   附2: 中小学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建构的调查问卷第58-60页
第三部分 课程知识的建构与新课改第60-70页
 一、 建构主义视野下课程理论的嬗变第60-67页
  (一) 课程概念的重构第60-62页
  (二) 课程研究取向与范式的嬗变第62-63页
  (三) 具体课程理论的变革第63-67页
   1 课程内容第63-65页
   2 课程实施第65-66页
   3 课程评价第66页
   4 课程结构第66-67页
 二、 课程知识的建构理论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第67-70页
  (一) 改革中的利益牵涉问题第67-68页
  (二) 建立多元的课程文化,开发少数民族的课程资源第68页
  (三) 课程回归生活,提倡课程生态观第68页
  (四) 反对权威主义、价值中心,提倡交流与对话第68-69页
  (五) 提倡研究性学习,促进个体的探究与创新第69-70页
结束语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后记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pigenin对人乳腺癌恶性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劳动教养制度的权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