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4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4页 |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的目标 | 第2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相关文献的回顾 | 第25-38页 |
·国外文献的回顾 | 第25-33页 |
·国内文献的回顾 | 第33-37页 |
·国内外文献的评价 | 第37-38页 |
·研究框架、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38-41页 |
2 基本概念与研究的假设前提 | 第41-54页 |
·基本概念 | 第41-48页 |
·商标 | 第41页 |
·品牌 | 第41-43页 |
·竞争力 | 第43页 |
·品牌竞争 | 第43-44页 |
·品牌竞争力 | 第44-46页 |
·品牌资产 | 第46-47页 |
·顾客满意 | 第47-48页 |
·假设前提 | 第48-54页 |
·品牌存在于产品有差异性的市场上 | 第48-51页 |
·创造品牌产品的市场结构 | 第51-54页 |
3 品牌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 第54-76页 |
·品牌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 第54-56页 |
·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第56-76页 |
·品牌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理论 | 第56-62页 |
·品牌竞争力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第62-70页 |
·品牌竞争力与核心能力理论 | 第70-72页 |
·品牌竞争力与跨国经营理论 | 第72-76页 |
4 品牌竞争力的来源 | 第76-102页 |
·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分析 | 第76-78页 |
·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 | 第78-91页 |
·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 | 第78-83页 |
·品牌竞争力的间接来源 | 第83-91页 |
·品牌竞争力的外部来源 | 第91-100页 |
·产业 | 第91-96页 |
·政府政策 | 第96-97页 |
·教育和文化体系 | 第97-99页 |
·战略联盟 | 第99-100页 |
·品牌竞争力的来源模型 | 第100-102页 |
5 品牌竞争力的形成与培育 | 第102-129页 |
·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 第102-103页 |
·品牌竞争力的培育 | 第103-129页 |
·健全市场环境 | 第104-105页 |
·制定品牌竞争战略 | 第105-110页 |
·品牌整合管理 | 第110-119页 |
·整合供应链 | 第119-121页 |
·技术创新 | 第121-123页 |
·组织创新 | 第123-127页 |
·培育核心能力 | 第127-129页 |
6 品牌竞争力的评价 | 第129-151页 |
·品牌资产的决定基础 | 第129-132页 |
·从顾客角度分析 | 第129-131页 |
·从企业角度分析 | 第131-132页 |
·从政府角度分析 | 第132页 |
·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 | 第132-140页 |
·基于会计学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 第132-135页 |
·基于营销学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 第135-136页 |
·英特品牌公司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 第136-139页 |
·中国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实践 | 第139-140页 |
·品牌竞争力与品牌资产价值的相关分析 | 第140-142页 |
·品牌竞争力的评价 | 第142-151页 |
·品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 第142-143页 |
·具体指标的含义及确定方法 | 第143-150页 |
·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150-151页 |
7 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品牌竞争力发展的新趋势 | 第151-168页 |
·经济全球化及其特征 | 第151-153页 |
·经济全球化 | 第151-152页 |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 第152-153页 |
·品牌竞争力的全球化趋势 | 第153-155页 |
·网络信息化及其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 第155-159页 |
·网络信息化及其对企业运作系统的影响 | 第155-156页 |
·网络市场及其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 第156-159页 |
·原产地形象与企业品牌 | 第159-168页 |
8 中国品牌竞争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第168-189页 |
·中国品牌竞争力的现状 | 第168-175页 |
·中国品牌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 第175-181页 |
·提高中国品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 第181-189页 |
·构建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 第181-184页 |
·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微观对策 | 第184-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4页 |
后记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