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 第1-29页 |
第一節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定性、定名、定年考論 | 第29-45页 |
1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收存、著錄概況 | 第29-36页 |
2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定性、定名、定年辨正 | 第36-42页 |
3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多卷綴合考 | 第42-45页 |
附表: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收存、著錄一覽表(略) | 第44-45页 |
第二節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存留古文考 | 第45-72页 |
1 古文名寅考 | 第45-51页 |
2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存留古文考釋 | 第51-68页 |
3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中古文的性質 | 第68-69页 |
4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中古文的特點 | 第69-72页 |
第三節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中本字一借字考釋 | 第72-104页 |
1 本字、借字釋義 | 第72-73页 |
2 異文中所用本字、借字考釋 | 第73-104页 |
·寫卷用本字,今本用借字 | 第73-80页 |
·寫卷用後起本字,今本用借字 | 第80-83页 |
·寫卷用借字,今本用本字 | 第83-97页 |
·寫卷用借字,今本用後起本字 | 第97-99页 |
·寫卷、今本皆用借字 | 第99-101页 |
·寫卷異文中本字與借字使用的特點 | 第101-102页 |
·寫卷異文中本字與借字使用的意義 | 第102-104页 |
第四節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中源字—孳乳字、本字—同源通用字考釋 | 第104-189页 |
1 源字、孳乳字、同源通用字釋義 | 第104-105页 |
2 異文中所用源字考釋 | 第105-120页 |
3 異文中所用孳乳字考釋 | 第120-150页 |
·寫卷用孳乳字,今本用源字 | 第120-141页 |
·寫卷用孳乳字,今本用借字 | 第141-145页 |
·寫卷、今本異文中所用源字、孳乳字形義類别分析 | 第145页 |
·寫卷、今本異文中所用孳乳字構形方式及其反映的形體演變規律管窺 | 第145-146页 |
·異文中所用源字和孳乳字在漢字形義演變研究中的意義 | 第146-150页 |
4 異文中所用本字—同源通用字考釋 | 第150-189页 |
·寫卷用本字,今本用同源通用字 | 第150-167页 |
·寫卷用同源通用字,今本用本字 | 第167-180页 |
·寫卷、今本皆用同源通用字 | 第180-184页 |
·寫卷異文中本字與同源通用字構成及使用特點分析 | 第184-186页 |
·寫卷異文中本字與同源通用字使用的意義 | 第186-189页 |
第五節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中正字—異體字考釋 | 第189-357页 |
1 正字、異體字及相關概念釋義 | 第189-191页 |
2 寫卷異文中所用正字考釋 | 第191-206页 |
·寫卷用正字,今本用異構字 | 第191-197页 |
·寫卷用正字,今本用異寫字 | 第197-206页 |
3 寫卷異文中所用異體字考釋 | 第206-354页 |
·寫卷異文中所用異構字考釋 | 第206-256页 |
·構形模式相同型 | 第206-249页 |
·構形模式相異型 | 第249-256页 |
·寫卷異文中所用異位字考釋 | 第256-258页 |
·寫卷異文中所用異寫字考釋 | 第258-341页 |
·筆劃異寫字 | 第258-275页 |
·筆形異寫字 | 第275-279页 |
·部件混同異寫字 | 第279-312页 |
·綜合型異寫字 | 第312-341页 |
·寫卷、今本皆用異體字 | 第341-354页 |
·寫卷、今本皆用異構字 | 第341-349页 |
·寫卷、今本皆用異位字 | 第349-350页 |
·寫卷、今本皆用異寫字 | 第350-353页 |
·寫卷用異構字,今本用異位字 | 第353-354页 |
4 正字—異體字類型、成因、規律及意義分析 | 第354-357页 |
·類型 | 第354-355页 |
·成因與規律 | 第355-356页 |
·價值與意義 | 第356-357页 |
第六節 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詞考釋 | 第357-377页 |
1 異詞釋義 | 第357页 |
2 寫卷所用異詞考釋 | 第357-377页 |
·今本誤用者 | 第357-370页 |
·阮未校出者 | 第357-364页 |
·阮已校出者 | 第364-370页 |
·寫卷、今本二者可並存者 | 第370-377页 |
·阮未校出者 | 第370-374页 |
·阮已校出者 | 第374-377页 |
附:主要参考文獻目錄 | 第377-385页 |
附:聲明 | 第385-386页 |
附:在讀期間主要科研成果 | 第386-388页 |
附:後記 | 第3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