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风格论论文

汉语隐喻研究

零 引言第1-9页
 0.1 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第6-7页
  0.1.1 对比论第6页
  0.1.2 替代论第6-7页
  0.1.3 互动论第7页
  0.1.4 言语行为论第7页
 0.2 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第7-9页
第一章 隐喻的本质第9-15页
 1.1 隐喻的定义第9页
 1.2 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第9-10页
 1.3 隐喻具有层级性第10-11页
 1.4 双喻模式是隐喻映射的基本模式第11-12页
 1.5 相似是建立隐喻的认知基础第12页
 1.6 意象图式是隐喻产生的途径第12-15页
第二章 隐喻的特征第15-20页
 2.1 系统性第15页
 2.2 普遍性第15页
 2.3 单向性第15-17页
 2.4 局部突显性第17-18页
 2.5 语义措置性第18-20页
第三章 隐喻的类型第20-30页
 3.1 语言的隐喻和言语的隐喻第20-21页
 3.2 隐喻的语法功能类型第21-25页
  3.2.1 名词性隐喻第22页
  3.2.2 动词性隐喻第22-24页
  3.2.3 形容词性隐喻第24-25页
  3.2.4 量词性隐喻第25页
 3.3 隐喻的语义结构类型第25-30页
  3.3.1 本体(?)喻体式隐喻第25-26页
  3.3.2 本体←喻体式隐喻或喻体→本体式隐喻第26-28页
  3.3.3 喻体式隐喻第28-29页
  3.3.4 本体式隐喻第29-30页
第四章 隐喻的来源第30-35页
 4.1 想象、联想第30-31页
 4.2 形象比拟第31页
 4.3 引用神话、寓言、典故第31-33页
 4.4 借用人物名第33-34页
 4.5 套用民间谚语第34-35页
第五章 隐喻的功能第35-41页
 5.1 隐喻的认知功能第35-36页
 5.2 隐喻的语言功能第36-39页
  5.2.1 隐喻造词第36-38页
  5.2.2 隐喻促进词义发展第38页
  5.2.3 隐喻的言语表达功能第38-39页
  5.2.4 隐喻体现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第39页
 5.3 隐喻的审美功能第39-41页
  5.3.1 措辞凝练第39-40页
  5.3.2 意境优美第40页
  5.3.3 联想丰富第40-41页
第六章 隐喻理解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注释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换热与膨胀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用LPCVD法在硅衬底上生长3C-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