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并联微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串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机构设计 | 第14-23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机构选型 | 第14-18页 |
2.2.1 常见的并联机构模型 | 第14-16页 |
2.2.2 并联机构选型的指导性原则 | 第16-18页 |
2.3 非常规柔性铰链运动副 | 第18页 |
2.4 两级3-PTT串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机构 | 第18-22页 |
2.4.1 3-PTT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机构 | 第19-20页 |
2.4.2 两级3-PTT串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机构 | 第20-22页 |
2.5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并联微操作机器人位置运动学分析 | 第23-42页 |
3.1 引言 | 第23-24页 |
3.2 3-PTT并联机构位置逆解分析 | 第24-26页 |
3.3 3-PTT并联机构位置正解分析 | 第26-31页 |
3.3.1 3-PTT并联机构位置正解问题解析解法 | 第27-29页 |
3.3.2 串并联机器人主操作指末端点的位置正逆解方程 | 第29-31页 |
3.4 两级3-PTT串并联机构位置正逆解问题分析 | 第31-36页 |
3.5 3-PTT并联机构位置正逆解求解仿真 | 第36-37页 |
3.5.1 仿真策略 | 第36-37页 |
3.5.2 仿真结果 | 第37页 |
3.6 小结 | 第37-42页 |
第四章 并联微操作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 | 第42-57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43-46页 |
4.2.1 驱动杆最大伸长量的限制 | 第43-44页 |
4.2.2 运动副转角的限制 | 第44-45页 |
4.2.3 杆件的运动干涉限制 | 第45-46页 |
4.3 3-PTT并联微操作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圆柱坐标搜索法 | 第46-50页 |
4.3.1 圆柱坐标搜索法的基本步骤 | 第46-47页 |
4.3.2 圆柱坐标法工作空间搜索仿真 | 第47-50页 |
4.4 工作空间球坐标搜索法 | 第50-53页 |
4.4.1 工作空间球坐标搜索法基本步骤 | 第50-53页 |
4.4.2 工作空间球坐标搜索法仿真 | 第53页 |
4.5 两级3-PTT串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搜索的Monte Carlo法 | 第53-54页 |
4.6 机构结构参数对工作空间的影响 | 第54页 |
4.7 小结 | 第54-57页 |
第五章 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机构误差分析和补偿理论 | 第57-67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3-PTT并联机构的误差分析 | 第58-60页 |
5.3 两级3-PTT串并联机构的误差分析 | 第60-64页 |
5.4 并联微操作机器人误差补偿 | 第64-66页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遗传算法及其在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中的应用 | 第67-76页 |
6.1 引言 | 第67-68页 |
6.2 并联机器人机构位置正解的遗传算法求解 | 第68-73页 |
6.2.1 位置逆解求解 | 第69-70页 |
6.2.2 适合度函数的确定 | 第70-71页 |
6.2.3 与算法相关的问题 | 第71-73页 |
6.3 仿真实例 | 第73-74页 |
6.4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七章 两级3-PTT串并联微操作机器人监控系统 | 第76-81页 |
7.1 引言 | 第76页 |
7.2 监控系统的基本构成 | 第76-77页 |
7.3 微操作控制策略 | 第77-79页 |
7.4 微操作监控软件简介 | 第79页 |
7.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