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前言 | 第6-1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22页 |
| 1 材料 | 第12-13页 |
| 2 方法 | 第13-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43页 |
| 1 玉米蛋白粉主要组成成分的测定 | 第22页 |
| 2 超临界CO_2萃取试验参数的研究 | 第22-31页 |
| 2.1 CO_2流量对玉米黄色素萃取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2 超临界CO_2萃取中温度、压力、时间三因素的优化研究 | 第23-29页 |
| 2.3 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参数的优化 | 第29-31页 |
| 3 玉米蛋白粉萃余物的研究 | 第31-32页 |
| 3.1 玉米蛋白粉萃余物组成成分的测定 | 第31页 |
| 3.2 玉米蛋白粉萃余物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 第31-32页 |
| 4 有机溶剂提取玉米黄色素 | 第32-33页 |
| 5 玉米黄色素感官指标与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33页 |
| 6 玉米黄色素成品成分的研究 | 第33-37页 |
| 6.1 玉米黄色素着色成分的鉴定 | 第33-36页 |
| 6.2 玉米油成分的鉴定 | 第36-37页 |
| 7 各种因素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7-41页 |
| 7.1 光照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7.2 温度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页 |
| 7.3 金属离子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 7.4 PH值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页 |
| 7.5 氧化剂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页 |
| 7.6 还原剂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7.7 油脂抗将氧化剂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 7.8 添加物蔗糖、果糖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页 |
| 8 玉米黄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 8.1 人造奶油着色的研究 | 第41页 |
| 8.2 硬糖的着色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