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基础教育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绪论第12-23页
 一、研究背景第12-16页
  (一) 国外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方面的措施第12-13页
  (二) 我国各级政府在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方面的政策第13-14页
  (三) 我国中央和地方在实施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第14-16页
 二、研究的内容和价值第16-17页
  (一) 研究的内容第16页
  (二) 研究的价值第16-17页
 三、文献综述第17-20页
  (一) 对研究成果的定量分析第17-18页
  (二) 相关研究的基本内容第18-20页
 四、概念的界定第20-21页
  (一) 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第20-21页
  (二) 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第21页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第21-23页
  (一) 研究方法第21页
  (二) 研究的创新点第21-23页
第一章 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内涵第23-26页
 一、学校课程质量第23-24页
  (一) 课程质量第23页
  (二) 学校课程质量第23-24页
 二、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第24-26页
  (一) 质量监控与保障第24-25页
  (二) 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第25-26页
第二章 构成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的要素分析第26-30页
 一、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的输入因素第26-27页
  (一) 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基本条件第26页
  (二) 课程制度和文化建设与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行为第26-27页
 二、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的过程因素第27-28页
  (一) 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第27-28页
  (二) 教师的培训与教学研究第28页
  (三) 课程评价与反馈第28页
 三、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的输出因素第28-30页
  (一) 教师的发展第28-29页
  (二) 学生的进步第29页
  (三) 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系统的预期效益与非预期效益第29-30页
第三章 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情况调查——以河北省为例第30-56页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第30-31页
  (一) 调查内容及调查对象第30页
  (二) 调查方法第30-31页
 二、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基本情况第31-53页
  (一) 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调查结果第31-40页
  (二) 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调查分析第40-53页
 三、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第53-56页
  (一) 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意识不强第53页
  (二) 缺乏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基本条件与相关制度第53-54页
  (三) 未能按新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时,校本课程不够成熟第54页
  (四)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不够第54页
  (五) 学校课程评价制度与方法不够完善,缺乏专业评价人员与机构第54-55页
  (六) 学校自身的质量标准不明确第55-56页
第四章 有效开展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对策第56-64页
 一、树立科学的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观第56-57页
  (一) 发展的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观第56页
  (二) 多元化的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观第56-57页
 二、加强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组织制度与文化建设第57页
  (一) 建立健全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组织机构第57页
  (二) 完善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第57页
  (三) 建设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文化第57页
 三、实现课程实施的良好运作与有效控制第57-62页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第58-59页
  (二) 加大对学校教学基本设施的投入第59页
  (三) 建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师工作模式第59-60页
  (四) 对课程质量监控应以质性监控为主第60-61页
  (五) 完善学校课程质量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第61-62页
 四、建立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社会支持系统第62-64页
  (一) 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支持学校开展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第62-63页
  (二)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中第63-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录第68-74页
后记第74-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学生流动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