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圆舞曲"哲理因素的生成基础 | 第11-20页 |
一、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 第11-14页 |
1. 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 | 第11-13页 |
2. 一个徘徊在憎恶沙俄黑暗统治与拥护皇朝之间的矛盾者 | 第13-14页 |
二、作曲家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破灭 | 第14-17页 |
1. 才华横溢的创造者与屡遭非难的失败者 | 第14-16页 |
2. 渴求完美的婚姻却无奈的恋情 | 第16-17页 |
三、作曲家对命运主题的揭示 | 第17-20页 |
1. 焦虑的心灵 | 第17-18页 |
2. 破碎的世界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圆舞曲"哲理因素的表现特征 | 第20-46页 |
一、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困惑 | 第20-26页 |
1. 波浪起伏的旋律与"叹息"音调结合表现欢乐与悲哀的情绪 | 第20-22页 |
2. 个性鲜明的配器手法突出孤独冷漠与活跃热情 | 第22-25页 |
3. 主题的"交响化"发展呈现多种戏剧性的情感冲突 | 第25-26页 |
二、对迷茫现状的思索与对光明未来的遐想 | 第26-32页 |
1. 通过音响色彩对比表现迷惘与明朗的情绪 | 第27-30页 |
2. 通过节奏、速度、音色对比表现宁静、忧郁与欢畅、明快 | 第30-32页 |
三、生命的希望与死亡的阴霾 | 第32-46页 |
1. 通过曲式结构对比表现严峻深刻与温情浪漫 | 第32-37页 |
2. 通过主题形象对比表现欢欣、热情与抑郁、悲怆 | 第37-46页 |
附件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