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其研究对象 | 第10-14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0-13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一、音乐课程论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二、音乐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中国大陆高校音乐教学论教材的发展状况 | 第19-35页 |
第一节 音乐教学论相关的基本概念 | 第19-23页 |
一、什么是“教学论”?(teaching theory) | 第19-22页 |
二、什么是“教材” | 第22页 |
三、什么是音乐教材 | 第22-23页 |
四、什么是音乐教学论 | 第23页 |
第二节 基本问题 | 第23-28页 |
一、教育学、教学论、教学法的关系问题 | 第23-24页 |
二、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与音乐教学法的关系问题 | 第24-25页 |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问题 | 第25-28页 |
四、音乐教学论与音乐课程论的关系问题 | 第28页 |
第三节 中国大陆学校现代音乐教学论教材的回顾 | 第28-33页 |
一、音乐教授法类的教材--20 世纪20 年代以前为孕育初创期 | 第28-29页 |
二、音乐教学法类的教材--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中期为孕育发展期 | 第29-32页 |
三、音乐教材教法类的教材—20 世纪50 年代中后期到80 年代处中后期为孕育停滞期 | 第32页 |
四、音乐教学法类的教材—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孕育复苏发展期 | 第32-33页 |
第四节 中国大陆学校现代音乐教学论教材的形成期 | 第33-35页 |
第二章 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学论教材的取样分析 | 第35-83页 |
第一节 音乐教学论教材的体例内容分析 | 第35-56页 |
一、取样分析的音乐教学论教材的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二、取样分析的音乐教学论教材的基本内容分析 | 第36-56页 |
第二节 对13 本音乐教学论教材的比较分析 | 第56-75页 |
一、教材编写成员的比较分析 | 第56-58页 |
二、13 本音乐教学论教材适用于不同阶段的音乐教学对象的比较分析 | 第58-59页 |
三、13 本音乐教学论教材理论体例的比较分析 | 第59-64页 |
四、13 本音乐教学论教材的实用性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64-66页 |
五、13 本音乐教学论教材内容比例的比较分析 | 第66-75页 |
第三节 关于新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论关系的探讨 | 第75-76页 |
第四节 关于音乐教学论教材编写技术的探讨 | 第76-79页 |
第五节 关于音乐教学论教材认识观念的探讨 | 第79-83页 |
第四章 对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学论教材取样分析的体会与建议 | 第83-94页 |
第一节 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学论教材取样分析的体会 | 第83-84页 |
一、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中,有过高估计学习者的教学技能的偏向 | 第83页 |
二、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中,有过高估计学习者理论运用能力的偏向 | 第83页 |
三、音乐教学论教材应该增加案例教学的内容 | 第83-84页 |
四、音乐教学论教材的研究内容应该扩大教学阶段范围 | 第84页 |
第二节 依据新课程标准而编写的音乐教学论教材 | 第84-87页 |
一、新课程标准 | 第84-85页 |
二、新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论教材 | 第85-87页 |
第三节 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学论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87-94页 |
一、关于构建系统性音乐教学论教材体系的建议 | 第87-90页 |
二、对于培养学生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建议 | 第90-91页 |
三、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教学能力的建议 | 第91-92页 |
四、建立有效的教材评价体制的建议 | 第92-93页 |
五、鼓励音乐教学论教材的类型走向多样化的建议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4-96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94页 |
第二节 讨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人名索引 | 第101-105页 |
术语索引 | 第105-106页 |
教材引用索引 | 第106-108页 |
重要资料索引 | 第108-109页 |
附录 | 第109-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11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后记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