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一、语义指向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一) 理论系统的研究 | 第8-11页 |
(二) 具体语言现象的探讨 | 第11页 |
二、副词语义指向研究的概况 | 第11-12页 |
三、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的副词范围以及语料来源 | 第12-14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二) 本文研究的副词的范围 | 第12-13页 |
(三)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副词的性质与分类 | 第14-16页 |
第三章 描摹性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16-23页 |
一、语义指向施事 | 第16-18页 |
(一) 只能指向群体施事(或施事、与事) | 第16-17页 |
(二) 语义指向个体施事 | 第17-18页 |
(三) 语义前指,指向施事主语,既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 | 第18页 |
二、语义指向句中受事 | 第18-19页 |
(一) 语义前指,指向受事主语 | 第18页 |
(二) 语义后指,指向受事宾语 | 第18-19页 |
三、语义指向当事 | 第19页 |
四、“多指向”描摹性副词 | 第19-23页 |
(一) 主要表社会活动的交往方式的 | 第19-22页 |
(二) 主要表社会活动和现象的变化的描摹性副词 | 第22-23页 |
第四章 限制性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23-48页 |
一、时间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23-26页 |
(一) 前项制约类 | 第24-25页 |
(二) 后项制约类 | 第25-26页 |
二、频率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26-27页 |
三、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27-31页 |
(一) 总括性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27-28页 |
(二) 统计性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28-29页 |
(三) 限定性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29-30页 |
(四) 外加性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30-31页 |
四、程度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31-35页 |
(一) 后指单项程度副词 | 第31-32页 |
(二) 多联程度副词 | 第32页 |
(三) 程度副词语义指向的新品种 | 第32-35页 |
五、否定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35-39页 |
六、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39-45页 |
(一) 前指单项 | 第39-40页 |
(二) 前指多项 | 第40-41页 |
(三) 后指单项 | 第41页 |
(四) 后指多项 | 第41页 |
(五) 双指多项 | 第41-44页 |
(六) 多联 | 第44-45页 |
七、重复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45-48页 |
第五章 评注性副词的语义指向 | 第48-56页 |
一、从评注性副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看 | 第48-50页 |
(一) 当主语为名词性成分 | 第49-50页 |
(二) 当主语为数量名结构 | 第50页 |
(三) 当主语为疑问代词 | 第50页 |
二、从评注性副词的预设功能来看 | 第50-56页 |
(一) 解说类:隐含事实前提 | 第51-52页 |
(二) 让步类:隐含让步前提 | 第52页 |
(三) 条件类:隐含条件前提 | 第52-53页 |
(四) 递进类:隐含判断前提 | 第53页 |
(五) 对比类:隐含比较前提 | 第53-54页 |
(六) 选择类:隐含选项前提 | 第54页 |
(七) 因果类:隐含原因前提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一:现代汉语副词分类表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