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牧区发酵牦牛酸乳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性能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1. 乳酸菌概述 | 第11-12页 |
| ·乳酸菌分类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乳酸菌的健康促进作用 | 第12页 |
| 2. 乳酸菌发酵剂的研究概述 | 第12-16页 |
| ·酸乳发酵的乳酸菌菌种 | 第13-14页 |
| ·酸乳发酵剂的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 3. 优良发酵性能乳酸菌菌株的筛选 | 第16-18页 |
| 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5. 甘南牧区简介 | 第19-20页 |
| 6. 立题意义 | 第20-22页 |
| 试验部分 | 第22-57页 |
| 1. 前言 | 第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 ·材料 | 第22-24页 |
| ·样品及来源 | 第22-23页 |
|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置 | 第23页 |
| ·指示菌株 | 第23页 |
|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 ·方法 | 第24-29页 |
| ·试验方案 | 第24页 |
|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24-29页 |
| ·乳酸菌的初筛 | 第24-25页 |
| ·转接试验 | 第24页 |
| ·凝乳时间的测定 | 第24-25页 |
| ·酸度的测定 | 第25页 |
| ·感官评价 | 第25页 |
| ·乳酸菌的复筛 | 第25-28页 |
| ·生长性能的测定 | 第25-26页 |
| ·酸化能力的测定 | 第26页 |
| ·后酸化能力的测定 | 第26页 |
| ·产乙醛、双乙酰能力的测定 | 第26-27页 |
| ·粘度的测定 | 第27页 |
| ·冷藏期间活菌数的变化 | 第27页 |
| ·乳酸菌耐不良环境性能的测定 | 第27-28页 |
| ·乳酸菌抑菌活性的初步检测 | 第28页 |
| ·组合发酵 | 第28-29页 |
| ·菌株间的拮抗试验 | 第29页 |
| ·菌株优势组合发酵筛选试验 | 第29页 |
| ·最佳组合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 | 第29页 |
| ·组合发酵与单菌株发酵结果的比较 | 第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7页 |
| ·初筛 | 第29-31页 |
| ·转接试验结果 | 第29-31页 |
| ·凝乳时间 | 第31页 |
| ·酸奶的酸度 | 第31页 |
| ·感官分析 | 第31页 |
| ·复筛 | 第31-42页 |
| ·生长性能 | 第31-33页 |
| ·酸化能力 | 第33-34页 |
| ·后酸化能力 | 第34页 |
| ·产乙醛,双乙酰的能力 | 第34-36页 |
| ·产粘能力 | 第36页 |
| ·冷藏期间活菌数的变化 | 第36-37页 |
| ·乳酸菌耐不良环境性能 | 第37-41页 |
| ·乳酸菌抑菌活性的初步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 ·组合发酵 | 第42-47页 |
| ·菌株间的拮抗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 ·菌株优势组合发酵筛选结果 | 第43-44页 |
| ·最佳组合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44页 |
| ·组合发酵与单菌株发酵结果比较 | 第44-47页 |
| 4. 讨论 | 第47-55页 |
| ·初筛 | 第47页 |
| ·复筛 | 第47-53页 |
| ·生长性能 | 第47-48页 |
| ·产酸能力 | 第48-49页 |
| ·后酸化能力 | 第49页 |
| ·产乙醛、双乙酰的能力 | 第49-50页 |
| ·产粘能力 | 第50-51页 |
| ·冷藏期间活菌数的变化 | 第51页 |
| ·耐不良环境性能 | 第51-52页 |
| ·抑菌性能 | 第52-53页 |
| ·组合发酵 | 第53-55页 |
| 5.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 导师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