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 第15-19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 第15-16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第16-18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 第18-19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管理 | 第19-22页 |
·节点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节点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23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3-25页 |
第2章 节点管理相关技术研究 | 第25-43页 |
·引言 | 第25页 |
·节点管理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节点感知模型 | 第25-26页 |
·节点覆盖方式 | 第26-27页 |
·节点部署方法 | 第27页 |
·网络连接 | 第27页 |
·节点能耗的基本概念 | 第27-28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休眠/唤醒机制相关技术研究 | 第28-34页 |
·PEAS算法 | 第29页 |
·网格调度算法 | 第29-31页 |
·CCP算法 | 第31-32页 |
·随机休眠调度节能机制 | 第32-34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功率管理相关技术研究 | 第34-41页 |
·动态功率管理 | 第35-36页 |
·基于节点度的功率管理算法 | 第36-37页 |
·基于邻近图的功率管理算法 | 第37-39页 |
·基于二分法的功率管理算法 | 第39-41页 |
·网络负载自适应功率管理算法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基于能量控制的节点休眠/唤醒机制研究 | 第43-68页 |
·引言 | 第43页 |
·节点覆盖控制算法 | 第43-49页 |
·冗余节点的判定 | 第44-47页 |
·调度环节 | 第47-48页 |
·算法评价 | 第48-49页 |
·基于能量阈值设定的节点休眠/唤醒机制 | 第49-54页 |
·问题描述 | 第49页 |
·算法思想 | 第49-51页 |
·算法实现的步骤 | 第51-52页 |
·仿真分析 | 第52-54页 |
·基于模糊能量控制的节点休眠/唤醒机制 | 第54-67页 |
·模糊控制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特点 | 第54-55页 |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 | 第55页 |
·模糊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55-57页 |
·相关前期工作 | 第57-60页 |
·模糊能耗控制算法 | 第60-64页 |
·节点休眠调度控制 | 第64-65页 |
·仿真与分析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节点功率控制管理机制研究 | 第68-89页 |
·引言 | 第68页 |
·蚁群优化算法 | 第68-75页 |
·蚂蚁的觅食行为与策略 | 第69-71页 |
·人工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71-75页 |
·基于蚁群算法的节点功率管理机制 | 第75-82页 |
·蚁群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75-78页 |
·节点通信路由选择设计 | 第78-79页 |
·功率变化时路由的选择设计 | 第79-80页 |
·仿真与分析 | 第80-82页 |
·节点发射功率调整机制 | 第82-88页 |
·节点发射功率的自调节 | 第82-85页 |
·基于数据传输流量的节点发射功率调整设计 | 第85-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管理 #77的应用系统设计 | 第89-10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监测系统整体设计 | 第89-94页 |
·监测系统设计的原则 | 第89-90页 |
·监测系统组成 | 第90-91页 |
·抽油机数据采集设计 | 第91-92页 |
·监控中心结构设计 | 第92-93页 |
·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 第93-94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设计 | 第94-98页 |
·传感器节点的架构 | 第95-97页 |
·模糊能耗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97-98页 |
·监测系统的数据管理 | 第98-102页 |
·数据库系统的选取 | 第99页 |
·监测系统参数数据表设计 | 第99-101页 |
·用户数据管理 | 第101-102页 |
·上位机通信功能设计 | 第102-105页 |
·数据库通信的实现 | 第102-103页 |
·与汇聚节点通信的实现 | 第103-104页 |
·远程通信功能的实现 | 第104-105页 |
·监测系统运行界面设计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全文总结 | 第108-109页 |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