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5-18页 |
| 1.2.1 社会企业 | 第15-16页 |
| 1.2.2 创业者社会资本 | 第16-17页 |
| 1.2.3 创业警觉性 | 第17页 |
| 1.2.4 创业机会识别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1-39页 |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2.1.1 系统论 | 第21页 |
| 2.1.2 嵌入性理论 | 第21-22页 |
| 2.1.3 资源基础理论 | 第22-23页 |
| 2.1.4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 2.2 文献综述 | 第24-39页 |
| 2.2.1 社会企业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 2.2.2 创业者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 2.2.3 创业警觉性研究综述 | 第31-33页 |
| 2.2.4 创业机会识别研究综述 | 第33-36页 |
| 2.2.5 创业者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研究综述 | 第36-39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39-57页 |
| 3.1 社会企业创业者社会资本对创业机会识别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39-49页 |
| 3.1.1 社会企业创业者社会资本及创业机会识别的内涵分析 | 第39-43页 |
| 3.1.2 社会企业创业者社会资本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分析 | 第43-46页 |
| 3.1.3 创业警觉性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46-49页 |
| 3.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49-52页 |
| 3.2.1 研究的理论模型 | 第49页 |
| 3.2.2 研究的理论假设 | 第49-52页 |
| 3.3 问卷设计 | 第52-57页 |
| 3.3.1 问卷编制 | 第52-53页 |
| 3.3.2 问卷的初试与修正 | 第53-57页 |
| 第4章 实证分析与数据解释 | 第57-88页 |
| 4.1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第57-61页 |
| 4.1.1 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 | 第57-60页 |
| 4.1.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1-66页 |
| 4.2.1 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61-62页 |
| 4.2.2 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62-66页 |
| 4.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66页 |
| 4.3 背景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66-68页 |
| 4.3.1 性别对各变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 4.3.2 年龄对各变量的影响 | 第67页 |
| 4.3.3 文化程度对各变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 4.4 假设检验与模型修正 | 第68-84页 |
| 4.4.1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68-70页 |
| 4.4.2 各变量间的回归分析 | 第70-77页 |
| 4.4.3 创业警觉性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77-82页 |
| 4.4.4 假设检验情况汇总 | 第82-84页 |
| 4.5 实证结果分析与管理建议 | 第84-88页 |
| 4.5.1 实证结果分析 | 第84-86页 |
| 4.5.2 管理建议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2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02-103页 |
| 附录C 调查问卷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