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 1.2.3 文献述评 | 第22-23页 |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6页 |
| 第2章 市场化进程影响中国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理论机制分析 | 第26-35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 2.1.1 市场化进程的界定 | 第26-27页 |
| 2.1.2 物价波动协同的界定 | 第27页 |
| 2.2 市场化进程影响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机制分析 | 第27-35页 |
| 2.2.1 国有经济改革程度影响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机制分析 | 第27-30页 |
| 2.2.2 贸易开放度影响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机制分析 | 第30-32页 |
| 2.2.3 金融开放度影响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机制分析 | 第32-35页 |
| 第3章 市场化进程与中国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度量及现状分析 | 第35-45页 |
| 3.1 市场化进程与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度量 | 第35-37页 |
| 3.1.1 市场化进程的度量 | 第35-36页 |
| 3.1.2 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度量 | 第36-37页 |
| 3.2 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现状 | 第37-39页 |
| 3.2.1 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 3.2.2 中国贸易开放的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 3.2.3 中国金融开放的现状分析 | 第39页 |
| 3.3 中国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39-42页 |
| 3.3.1 基于全国层面的中国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40-41页 |
| 3.3.2 基于区域层面的中国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41-42页 |
| 3.4 市场化进程与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 第42-45页 |
| 第4章 市场化进程对中国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5-55页 |
| 4.1 模型设定 | 第45-46页 |
|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 4.2.1 指标选取 | 第46页 |
| 4.2.2 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 4.3 全国层面的市场化进程对中国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51页 |
| 4.3.1 Hausman检验 | 第47-49页 |
| 4.3.2 全国层面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 4.4 区域层面的市场化进程对中国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1-55页 |
| 4.4.1 描述性统计 | 第51-53页 |
| 4.4.2 区域层面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 第5章 关于推动市场化进程与提高地区间物价波动协同性的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 5.1 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改革 | 第55-56页 |
| 5.2 鼓励各地区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 | 第56页 |
| 5.3 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 第56-57页 |
| 5.4 促进地区间外商直接投资均衡发展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