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基于聚苯胺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对E.coli O157:H7可再生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摘要第3-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0页
    1.1 食源性致病菌与食品安全问题第19页
    1.2 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及检测技术第19-21页
        1.2.1 E.coli O157:H7的危害第19页
        1.2.2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第19-21页
    1.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第21-28页
        1.3.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概述及分类第21-23页
        1.3.2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电极第23-24页
        1.3.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信号放大策略第24-28页
        1.3.4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再生第28页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第28-30页
        1.4.1 研究目的第28页
        1.4.2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4.3 研究创新点第29-30页
第二章 基于稳定的还原态聚苯胺薄膜定量检测E. coli O157:H7第30-50页
    2.1 实验部分第31-34页
        2.1.1 实验试剂第31页
        2.1.2 仪器设备第31页
        2.1.3 E.coli O157:H7抗原的制备第31-32页
        2.1.4 丝网印刷电极上聚苯胺薄膜的制备第32页
        2.1.5 免疫活化电极的修饰制备第32-33页
        2.1.6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与定量检测第33-34页
        2.1.7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特异性、重现性以及稳定性检测第34页
        2.1.8 实际样品检测第3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4-49页
        2.2.1 恒电位电沉积聚苯胺的参数选择第34-36页
        2.2.2 两种电沉积聚苯胺方法的比较第36-40页
        2.2.3 电极修饰过程的形态表征第40-41页
        2.2.4 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第41-43页
        2.2.5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3-44页
        2.2.6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不同浓度E.coli O157:H7的检测第44-46页
        2.2.7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复性以及稳定性第46-48页
        2.2.8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检测第48-49页
    2.3 结论第49-50页
第三章 基于稳定聚苯胺薄膜和金铂复合金属纳米粒子/中性红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可再生E.coli O157:H7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第50-68页
    3.1 实验部分第51-55页
        3.1.1 实验试剂第51-52页
        3.1.2 实验仪器第52页
        3.1.3 E.coli O157:H7抗原的制备第52页
        3.1.4 活化电极的制备第52页
        3.1.5 Au@Pt的制备第52-53页
        3.1.6 GO及rGO-NR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53页
        3.1.7 捕获探针的制备第53-54页
        3.1.8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及检测第54-55页
        3.1.9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现性以及稳定性检测第55页
        3.1.10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实际样品的双盲检测第55页
        3.1.1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再生实验第55页
    3.2 结果讨论第55-67页
        3.2.1 电极修饰过程的表征第55-56页
        3.2.2 Au@Pt的表征第56-57页
        3.2.3 rGO-NR的表征第57-58页
        3.2.4 rGO-NR-Au@Pt的表征第58-59页
        3.2.5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表征第59-60页
        3.2.6 条件优化第60-61页
        3.2.7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不同浓度E.coli O157:H7的检测第61-62页
        3.2.8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复性以及稳定性第62-64页
        3.2.9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第64-66页
        3.2.10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再生第66-67页
    3.3 结论第67-68页
第四章 高催化活性金铂复合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的纳米金掺杂聚苯胺微球对可再生E.coli O157:H7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改进研究第68-87页
    4.1 实验部分第69-74页
        4.1.1 实验试剂第69-70页
        4.1.2 实验仪器第70页
        4.1.3 E.coli O157:H7抗原的制备第70页
        4.1.4 活化电极的制备第70-71页
        4.1.5 Au@Pt的制备第71页
        4.1.6 纳米金掺杂聚苯胺微球的制备第71页
        4.1.7 捕获探针的制备第71页
        4.1.8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及检测第71-73页
        4.1.9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现性以及稳定性检测第73-74页
        4.1.10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实际样品的双盲检测第74页
        4.1.1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再生实验第74页
    4.2 结果讨论第74-85页
        4.2.1 电极修饰过程以及Au@Pt的表征第74页
        4.2.2 AuNPs@PANI的表征第74-76页
        4.2.3 AuNPs@PANI-Au@Pt的表证第76-77页
        4.2.4 Au@Pt,AuNPs@PANI和AuNPs@PANI-Au@Pt的稳定性研究第77-78页
        4.2.5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表征第78-79页
        4.2.6 条件优化第79-80页
        4.2.7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不同浓度E.coli O157:H7的检测第80-81页
        4.2.8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复性以及稳定性第81-83页
        4.2.9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第83-84页
        4.2.10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再生第84-85页
    4.3 结论第85-8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5.1 研究总结第87-88页
    5.2 研究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100页
附录第100-102页
    主要英文缩略表第100-102页
感谢基金支持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温胁迫下冬小麦生理参数高光谱监测及响应机理初探
下一篇:冬小麦产量及籽粒蛋白质的高光谱估测